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龙马寺场:五百年传奇,曾是宝墩连城的繁华记忆

   时间:2025-02-07 11:36:4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新津区宝墩镇宝墩村的东南方向,隐匿着一处历史悠久的场所——龙马寺场,它距离村落约500米之遥。在这片土地上,一条长约500米的土埂自北向南蜿蜒伸展,尽管其间有所间断,但其北端与宝墩古城的一条土埂遥相呼应,形态相似,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一度将其视为宝墩连城的延伸。

龙马寺场的名字背后,蕴藏着一段传奇故事。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此地人烟稀少,仅有数户人家散落于乡间。某夜,老君山老子庙中的道长在梦中遇见了一头龙首马身的奇异生物,连续三夜,梦境如初。道长深感此事非比寻常,遂带领弟子循梦而行,最终来到了宝墩东南侧。眼前,一条蜿蜒的土埂宛如马环,其上翠竹轻摇,宛若龙须,道长认定此乃天降龙马之神物,于是率众跪拜,感恩天地。消息迅速传开,此地从此得名“龙马”。

明朝正统年间,在道长的倡议下,各地官民慷慨解囊,于马环墩下修建了一座名为龙马寺的道观。至天启年间,龙马寺已初具规模,住户增至近30户,街市亦逐渐繁荣。然而,明朝末年,张献忠入川,新津人口锐减,龙马寺亦未能幸免,仅余数户人家,市场随之消失。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浪潮,龙马寺的人口逐渐回升。

嘉庆十六年,龙马寺更名为增盛场,民国十年又改为龙安场。尽管名称几经更迭,但龙马寺的旧称在当地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龙马寺场布局古朴,一条正街贯穿南北,长约300米,一条横街自正街南端向东延伸,长约150米。街上的房屋大多保留着清朝末期的风貌,土坯墙、泥砖墙与麦草屋顶交织出一种古朴的气息。晚清时期的木架楼房虽不奢华,却也透露出一种历史的韵味。

在龙马寺场的南场口西面约200米处,矗立着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老董祠堂。祠堂内供奉着董氏先人,两根高大的文武举人桅杆巍峨耸立,石牛、石马、石羊等雕塑散落其间,古墓地亦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龙马寺的建筑错落有致,虽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却凭借其独特的商贸特色吸引了大量顾客。昔日,每逢龙马寺场期,各地民众便络绎不绝地赶来,街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尽管龙马寺并无本地特产或大宗物资交流,但其商贸活动却十分活跃。买卖市场、商铺及各类摊贩应有尽有,各种民生物品琳琅满目。每逢赶场,猪市坝、牛市坝、米市、糠市、菜市等地人头攒动,交易火爆。

在龙马寺街上,商人们讲究人情世故,注重礼仪,以谦让待客,和气生财。其中,民国中期在正街北段西面开饭馆的李泽孝,因其炒菜味道鲜美、待人和蔼而广受好评,人称“李大方”,其饭馆也因此更名为“大方饭店”。还有开点心铺的游积山、开糖铺的周某某以及卖肉的李碧兰等人,他们各自在行业中声名远扬。

随着时代的变迁,龙马寺的商贸活动也经历了起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马寺仍为双日场期。然而,1958年公社化后,场期被取消。改革开放后,龙马寺恢复场期为一、四、七,街面旧房也逐渐得到改建。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2004年9月,龙马乡并入新平镇,龙马寺也随之成为新平镇龙马村的一部分。场期消失,龙马寺的名字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