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行业的风云变幻中,一场围绕DeepSeek的“军备竞赛”悄然拉开序幕,它不仅触动了云计算领域的敏感神经,更引发了对未来行业格局的深刻思考。DeepSeek,这一开源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如同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海外云巨头如微软、英伟达、亚马逊云科技等,迅速响应,于1月底便接入了DeepSeek。相比之下,国内云厂商虽起步稍缓,但服务更为全面且激进。百度智能云在其千帆平台上架了DeepSeek-R1和DeepSeek-V3模型,集成了独家内容安全算子,提供了企业级的安全保障与高可用性,同时辅以BLS日志分析和BCM告警功能,助力用户构建安全稳定的智能应用。阿里云也不甘落后,宣布支持一键部署DeepSeek系列模型,简化了从训练到推理的全流程,并推出了性价比更高的蒸馏版模型,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这场竞赛中,价格战成为云厂商们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DeepSeek-R1和DeepSeek-V3的官方价格分别为输入4元/M tokens和输出16元/M tokens,以及输入2元/M tokens和输出8元/M tokens。然而,百度云和阿里云纷纷给出了低于官方刊例价的折扣,百度云甚至提供了半价优惠及限时两周的免费服务,阿里云也宣布了限时免费1000万tokens的促销政策。这一举措,无疑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态势。
云厂商们积极拥抱DeepSeek,不仅是为了在这场“狂欢”中占据一席之地,更是为了在新的算力需求变迁中寻找机遇。DeepSeek以极低的成本超越了OpenAI的最新模型,并实现了开源,这意味着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企业,都能以低成本训练出高质量的AI模型。云厂商们因此得以从过去的打包售卖自家大模型产品,回归到提供适配服务的老路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构建AI生态的机会。
然而,随着DeepSeek的普及,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模型同质化现象严重,云厂商提供的服务在功能和性能上差异不大,导致竞争愈发激烈。为了吸引用户,云厂商不得不采取价格战策略,但这主要吸引的是中小企业,它们往往将大模型服务视为短期的“薅羊毛”手段,一旦发现更便宜或更好的替代品,就会迅速更换云厂商。这种用户的不稳定性,给云厂商的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风险。
云厂商在推广基于DeepSeek的大模型服务时,也面临着内部矛盾。虽然接入开源大模型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能力,但过度依赖第三方模型会削弱云厂商的技术自主性。若行业普遍采用DeepSeek的低成本模式,云服务可能从高毛利的闭源产品转变为低毛利的开源服务,削弱云厂商的盈利能力。同时,DeepSeek的算法突破也可能降低对传统云计算资源的依赖,导致云厂商面临硬件资源闲置的风险。
面对这些挑战,云厂商们也在寻求新的出路。其中,“AI云服务”套餐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通过将大模型服务、云服务器、存储、数据库等多种服务进行整合,推出一站式的套餐服务,方便用户的同时提高了云厂商的服务效率和用户粘性。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云厂商参与到基于DeepSeek的服务竞争中,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头部云厂商不仅要面对现有竞争对手的挑战,还要应对二三线厂商的冲击。
DeepSeek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模型能力的壁垒,降低了模型开发门槛,更推动了模型平权。这使得开发者可以带着模型自由迁徙在不同云平台之间,云厂商被迫降级为纯粹的算力供应商。这种生态话语权的丧失对云厂商造成了致命影响: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大幅缩水;附加价值服务难以溢价。模型调优、数据清洗等增值服务在标准化开源模型的冲击下可能会出现需求锐减。
尽管如此,DeepSeek也为云厂商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百度云、阿里云等国内云厂商纷纷推出“AI云服务”套餐化服务模式,将多种服务进行整合,以满足用户在AI应用开发、部署和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同时,云厂商也在加强对B端客户需求的理解,以更好地服务客户并留住客户。
然而,这场由开源模型引发的云计算价值重构才刚刚开始。云厂商们面临着商业模式的颠覆和存在逻辑的拷问。在失去模型层控制权后,云厂商要么退守为低毛利的算力批发商,要么需要重新发明新的价值锚点。在这场变革中,曾经引以为傲的自研模型和生态壁垒,如今却成为了云厂商们转身的沉重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