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内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多家车企倾向于集中时间段内发布车辆召回通知,这似乎已成为一种行业内的默契行为。分析人士指出,这种集体召回的策略,可能是为了有效分散公众注意力,减轻对单一品牌声誉和销量的潜在冲击。在这种“法不责众”的心理下,车企们似乎认为,当大家都面临召回时,各自的负面影响会被相对淡化。
具体来看,软件安全隐患成为此次召回潮中的一大焦点。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其召回行动尤为引人注目。特斯拉分两批次召回车辆,第一批次涉及的问题是在车辆上电时可能产生的反向电流,这有可能损坏行车电脑主板上的电源组件,导致后视摄像头功能异常,影响驾驶员的倒车视野。第二批次则是因为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软件缺陷,操作时可能会触发转向助力受限,使电子助力转向功能失效。这两个问题均构成了安全隐患。
小米汽车也在此次召回之列,针对的是2024年11月26日前生产的部分小米SU7标准版车型。召回原因是软件策略问题可能导致授时同步异常,进而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增加了车辆剐蹭或碰撞的风险。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建议受影响的车主在收到OTA升级提示后及时进行升级,以消除安全隐患。
上汽通用五菱、捷豹路虎等车企也因软件问题召回了部分车辆。上汽通用五菱的召回原因是电子制动助力器软件系统存在问题,而捷豹路虎的问题则包括娱乐系统软件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仪表黑屏,以及车辆动力系统可能存在故障等。由于这些问题均属于软件范畴,因此车企普遍选择了通过OTA升级的方式来解决。
相比之下,涉及硬件问题的召回事件则显得更为严重。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的部分车型因转向机问题被召回,这可能影响转向操作的准确性,构成安全隐患。比亚迪的部分方程豹豹5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则因生产制造原因被召回,具体问题是集成式双电机控制器内部电器连接件螺栓可能未锁紧,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冒烟起火。
据统计,2024年我国汽车召回批次达到160次,共涉及879万辆车辆,同比增长21%。这一数据表明,汽车召回数量正在逐年攀升,且增速惊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和电气化转型加速,因软件问题和动力电池故障引发的召回事件比例持续上升。2024年,我国因软件问题召回的车辆总数达到366万辆,其中特斯拉一家就占了331.58万辆。同时,因电池问题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召回总数也达到了29.5万辆,主要原因是动力电池内部故障可能引发短路或起火等安全隐患。
面对日益增多的召回事件,车企们无疑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召回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加强质量管控,提升产品品质,避免技术不成熟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消费者也应理性看待汽车召回事件,积极配合车企的召回行动,确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