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火爆一幕,新片总票房在短短八天内便突破了100亿元大关。其中,备受瞩目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作为2019年热门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集,经过五年的精心打磨,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春节档的最大赢家。
据统计,截至2月6日19时07分,《哪吒2》的票房已经突破了60亿元,不仅成功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还超越了《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北美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前列。若按照网络传闻中的放映计划延续至六个月,并加上海外上映的数据,该片票房突破百亿元大关似乎指日可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哪吒2》的火爆上映,哪吒这一IP的两部动画电影总票房已经累计达到了100亿元,使得哪吒成为了影史上首位拥有百亿票房的“3岁影人”。这一成就无疑将哪吒塑造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大IP和现象级电影。
然而,在动画电影领域风光无限的同时,顶着同一IP光环的哪吒汽车却陷入了销量下滑、亏损扩大、门店关闭、工厂停产以及人员组织剧烈变动的困境。哪吒汽车与哪吒动画电影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
回顾过去,哪吒汽车与哪吒动画电影的联名合作曾一度被视为汽车营销界的佳话。2019年,哪吒动画电影上映时,哪吒汽车作为影片唯一的汽车品牌合作方,借助哪吒IP的影响力,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电影上映仅一周,哪吒汽车的自媒体平台便涨粉14万,多条微博互动量破千万,成功制造了“哪吒最贵周边”的微博热搜话题。
凭借着哪吒这一家喻户晓的名字,哪吒汽车在2019年这一完整的销售年内便取得了年销1万辆的佳绩,在当时的新势力造车企业中排名第四。然而,随着哪吒IP热度的逐渐消退,哪吒汽车在产品力、技术、管理和体系等方面的短板开始暴露,品牌红利逐渐消失,企业也逐步陷入了发展困境。
自2023年起,哪吒汽车的销量开始下滑,全年交付量同比下滑16%,退出了新势力第一阵营。到了2024年,哪吒汽车的困境进一步加剧,出现了大规模裁员、工厂停产、官网故障、股权冻结等一系列问题。自2024年10月起,哪吒汽车便不再披露交付数据。据招股书显示,哪吒汽车在2021年至2023年间累计亏损超过184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便亏损5.4万元。
进入2025年,哪吒汽车依旧负面新闻缠身,其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了多条股权冻结信息,股权数额超过20亿元,涉及多家子公司,冻结期限长达三年。面对如此困境,哪吒汽车虽有意与哪吒动画电影继续合作,但无奈企业经营动荡、销量下滑,甚至走到了倒闭的边缘,已无力承担电影营销的费用。最终,哪吒品牌只能通过采购电影票回馈车主的方式,来表达与电影的关联。
与此同时,长城旗下的坦克品牌却“捷足先登”,宣布与《哪吒2》展开线上线下的联合行动,内容铺天盖地,抢占了营销先机。这一对比更凸显出哪吒汽车的无奈与悲壮。
事实上,哪吒动画电影的火爆并非仅仅因为“哪吒”这两个字,而是导演和团队五年磨一剑的精益求精精神所致。从剧本到台词,从制作到特效,都体现了用心做好动画、好电影的态度。同样,在汽车行业中,最终的竞争也归根结底是产品力、技术力、品牌力和企业运营管理体系之间的较量。哪吒汽车在智能化、电动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相对薄弱,主要依赖外部供应商,缺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因此遭遇困境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