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smart汽车推出了二月的购车优惠政策,精灵1号和精灵3号车型享有超过2万元的购车福利,而去年10月底新上市的精灵5号也限时以22.99万元起售。然而,尽管有这样的促销力度,消费者们普遍认为smart的定价依然偏高。从品牌影响力、技术水平到市场销量,smart在电动汽车领域尚难跻身主流之列。
根据国内市场实际表现和销售人员的反馈,smart的官方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2024年,smart在国内市场仅交付了33280辆汽车,月销量不足3000辆,与上一年相比,交付量下滑超过20%。无论是精灵系列新车的推出,还是整体市场表现,smart在国内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新车型上市后,11月和12月的销量增长微乎其微,这对smart来说无疑是一个警报。
在销售网络方面,smart在中国拥有210家门店,覆盖了29个省份的89个城市。而在欧洲市场,smart借助梅赛德斯-奔驰的销售渠道,以“店中店”的形式在17个欧洲市场设立了308个销售服务网点和418个服务网点。2025年,smart计划进一步拓展超过10个海外市场,并持续推出新产品。然而,smart在国内的销量数据难以支撑其庞大的销售网络。北上广等多地的经销商陆续退网,甚至包括直营旗舰店。许多销售人员也选择离职,对smart品牌和新车的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
smart的定价模式也备受争议。消费者们表示,选择smart车型主要是出于对品牌和造型设计的喜爱,尤其是精灵1号,受到了女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铁粉”的消化,精灵1号的销量开始下滑。这不仅是因为定价偏高,还因为其独特的定价模式难以吸引更多新用户。从smart官网了解到,尽管车型定价不菲,但消费者仍需额外支付不少配置费用,如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和前排座椅通风等,且这些配置不能通过积分兑换。与其他车型相比,smart的品牌溢价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去年,smart对价格进行了下调,精灵1号的销量才有所回升。
新上市的精灵5号并未吸取精灵1号的教训。尽管车型尺寸更大,但价格也明显提升。在上市发布会上,提及的新车亮点大多需要额外付费选装。车型选装包多达7款,价格从7990元到29990元不等。这样的定价策略使得顶配车型的价格几乎与同级中低配车型相当,与国内电动车定价体系严重脱节。因此,精灵5号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在上市时,smart曾宣布72小时内大定4527台,但实际交付数据远未达到预期。去年仅交付了1500多台,今年1月份也未见明显起色,这进一步打击了smart经销商的信心。
smart在2023年完成A轮融资后,便没有继续融资和IPO的确切消息。如今,smart的市场表现也让其两大股东吉利和奔驰缺乏继续投入的信心。因此,smart今年需要切实调整策略,改善市场表现,而不仅仅是依赖官方数据来提振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