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丹尼特的心灵哲学:自我,不在脑中,那它究竟在何方?

   时间:2025-02-07 18:06:0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已故的丹尼尔·C·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哲学家,他的生活与思想充满了多样性和深度。他不仅是一位顶尖的心灵哲学家,还曾是一名水手、雕塑家,擅长音乐与讲故事,更以其诙谐的打油诗闻名。作为众多学者的导师,丹尼特对宗教的批判也极为犀利。他推动了《哲学词典》的编纂,这是一本基于知名哲学家名字创作的讽刺新词字典,展现了他独特的幽默感和哲学洞察力。

丹尼特在哲学界的影响力深远,尤其是在心灵哲学领域。2016年的一项民调中,他被评为二战后最重要的英语国家心灵哲学家之一,仅次于杰里·福多(Jerry Fodor)。丹尼特不仅是一位学者,他的作品在学术界之外也广受欢迎,尽管许多读者发现他的心灵哲学概念晦涩难懂。那么,丹尼特究竟在做什么?他的作品为何如此重要?

丹尼特的研究标志着心灵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丹尼特之前”的年代,哲学家们主要关注日常语言哲学,试图勾勒出我们日常对心灵的思考和表述的轮廓。然而,丹尼特推动了心灵哲学从日常语言转向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他的工作使英美哲学从专注于语言和概念,转向了与科学的结盟。这一转变在《卫报》2024年4月的讣告中得到了体现,称丹尼特“助力英美哲学从专注于语言和概念,转向与科学结盟”。

丹尼特的研究深受吉尔伯特·赖尔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在牛津攻读研究生期间,一次关于手臂“发麻”体验的对话激发了他对心灵哲学的终身兴趣。丹尼特开始思考这种现象的科学原因,而非仅仅停留在哲学分析上。他大量借鉴了心灵科学,并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科学教育元素。然而,丹尼特并未完全放弃哲学问题,他的研究始终关注心灵的日常思维和语言。

丹尼特的核心哲学思想围绕心灵的显现图景与科学图景的关联展开。他借鉴了威尔弗里德·塞拉斯的观点,区分了显现图景(人们对现实的普通、日常认知)和科学图景(科学所呈现的现实认知)。丹尼特认为,心灵的显现图景,即常识心理学,是我们对心灵的自然、朴素认知,而科学图景则试图为这些现象找到科学的解释。

在探讨“自我”这一概念时,丹尼特反对将自我视为具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如“工业强度实在论”所主张),也反对虚无主义观点(认为自我根本不存在)。他认为,常识心理学中的自我更像是“叙事重心”,是围绕一个人心理生活组织起来的抽象点,用于理解和预测行为。丹尼特通过讲故事的机器这一比喻,阐述了自我是如何在语言和行为中获得的。

丹尼特还探讨了意向性(信念、欲望和意图)在科学图景中的位置。他拒绝了福多的实在论和丘奇兰德的虚无主义,主张意向性表达的目的是使人类行为变得可理解,而非反映大脑的因果结构。丹尼特将意向性视为图式,即现实中完全客观的特征,并提出了“意向性系统理论”和“意向性立场”的概念。

在意识问题上,丹尼特的观点尤为复杂且具争议。一些人认为他持有虚无论的意识观,但实际上,丹尼特否认的是特定感知体验概念(Qualia),而非意识本身。他通过咖啡品鉴师的故事,削弱了Qualia的吸引力,并指出感受质并非独立于我们的反应和感受。丹尼特对意识的解释往往依赖比喻和文学暗喻,他试图移除通往意识科学的哲学障碍,但并未给出明确的科学定义。

丹尼特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心灵哲学的发展,他不仅在科学图景中探索心灵的奥秘,还坚守常识心理学的阵地。他的目标是在保留日常自由意志、信念和欲望等概念的重要部分的同时,摒弃那些阻碍理解的部分。丹尼特的工作表明,哲学与科学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