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汽车时代,高功率密度充电模块如何引领技术革新?

   时间:2025-02-07 18:32:1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升温,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中国充电联盟及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末,全国充电桩保有量已跃升至1235.2万台,年度增长率高达50%。与此同时,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达到了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市场占有率成功突破40%大关。这一系列数据无疑彰显了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走进寻常百姓家,而续航焦虑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高效补能需求随之日益凸显。

为应对市场变化,国内外车企纷纷提升充电功率,推出高压快充车型,以满足用户对快速充电的迫切需求。当前,众多主机厂新推出的高端车型已普遍支持800V高压快充技术,峰值充电功率超过400kW。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6年,高压快充车型的数量有望超过1300万辆,这将进一步推动对大功率充电设施的需求激增。

在充电桩领域,单桩功率的升级趋势明显,从早期的120kW以下逐步向160-480kW乃至更高功率的快充桩和超充堆迈进。然而,受限于产品体积、占地面积及成本等因素,单纯增加充电模块数量已不再是提升功率的最佳选择。因此,如何在保持体积不变的前提下,提升单个模块的功率密度,成为充电模块制造商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通合科技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于2024年末正式推出了超高功率密度充电模块新品——40kW三统一尺寸充电模块,其功率密度高达78W/in³。该模块采用成熟的SiC方案设计,相较于行业平均水平,功率密度提升了30%,体积缩小了30%,重量减轻了25%。该模块与同尺寸的30kW充电模块完全兼容,便于迭代升级,并支持0待机功耗功能,有效节省了整机交流输入接触器的使用。

高功率密度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散热。模块的整体性能往往受到最短板的限制。传统40kW三风机产品在散热方面表现均衡,但若将尺寸压缩至两个风机,散热压力将急剧增加,难以实现预期效果。通合科技凭借丰富的设计经验,通过特殊设计实现了更均衡的散热布局,使“木桶效应”得到显著优化。

通合科技在该产品中采用了独有的双面灌胶方案。基于二十余年电源设计经验,通合科技认为充电模块更适合采用双面灌胶。传统三防+点胶方案存在诸多隐患,如三防喷涂无法覆盖元器件尖角部分,三防寿命有限且易老化,点胶无法覆盖全部贴片件等。单面灌胶方案虽有一定改进,但仍存在短板。自2021年起,通合科技在业内率先推广双面灌胶方案,适用于恶劣环境场景。该方案采用黏性较好的硅酮橡胶在PCB四周围挡,再用流动性较好的有机硅胶覆盖整个PCB,灌胶厚度达到2.5mm,完全覆盖贴片件及其他器件引脚。同时,采用全自动双面灌胶技术,包括DSP控制板在内,有效减少了PCB在制造环节的失效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

通合科技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精准把握行业痛点,适时推出超高功率密度充电模块新品,持续推动充电模块技术变革和充电设施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新能源电能替代的大时代背景下,面对大功率快充市场的迫切需求,充电模块制造商必须不断创新与升级技术,构建自身的核心技术壁垒。这不仅是未来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更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