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机场酒店在国内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去年12月,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迎来了希尔顿酒店的盛大开业,此举标志着虹桥机场东片区的改造升级迈出了重要一步。紧接着,今年1月,凯悦酒店集团携手中华航空,在桃园国际机场揭幕了旗下酒店,实现了凯悦品牌在台湾地区的精彩亮相。
不仅如此,上海虹桥机场的香格里拉及盛贸酒店、上海浦东机场的洲际酒店及假日酒店也计划在年内开门迎客,为转机旅客提供更为奢华的住宿选择。国内机场周边,高品质且便捷的机场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北京大兴机场的木棉花酒店、深圳宝安机场的凯悦酒店,以及上海虹桥机场的中航泊悦等。
探究机场酒店兴起的背后,其历史并不算悠久。机场酒店作为航空业发展的产物,起源于20世纪初期,旨在为过境旅客提供短暂休憩的空间。起初,航空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旅客更倾向于选择市区酒店,机场酒店的需求并不明显。然而,随着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和航班网络的扩展,长途航班增多,旅客在机场的等待时间延长,机场酒店应运而生。
1950年代,杰伊・普利兹克在洛杉矶机场附近的Hyatt House咖啡馆内,敏锐地捕捉到了机场酒店的巨大潜力,并迅速收购了这家酒店,从而诞生了第一家凯悦酒店。此后,希尔顿、万豪、洲际等国际酒店集团也纷纷布局机场酒店市场,推动了机场酒店的繁荣发展。
时至今日,机场酒店已不再是简单的旅客休憩场所,而是成为了全球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提供高品质的住宿服务,还融入了更多的设计元素和个性化体验,如纽约肯尼迪机场的TWA酒店,其前身就是机场航站楼,经过翻修设计后,保留了原有的风格特征,成为了一家独具特色的设计酒店。
在国内,机场酒店的发展同样与民航事业的加速发展紧密相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商旅客群的增加,“低配版”的机场酒店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设施服务更为完备的机场酒店应运而生。首都机场宾馆、上海国际机场宾馆等老牌机场酒店,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
近年来,国内机场酒店市场更是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机场商圈中档及以上酒店客房量已接近16万间。国际连锁酒店集团如洲际、希尔顿、凯悦等在国内机场酒店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在投资开发模式上,国内机场酒店也逐渐形成了两种主流方式:一是机场方为主体自行投资,并聘请专业国际品牌进行运营管理;二是机场吸引社会资本,以合作投资的模式建设机场酒店。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为机场酒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机场酒店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的新宠,得益于其独特的枢纽价值和名片效应。作为城市交通枢纽,机场天然具有人流集聚效应,为机场酒店带来了稳定的客源。同时,机场酒店作为城市的重要门户,其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旅客对城市的印象。
机场酒店还承载着城市门面的重要功能。旅客在机场酒店的入住体验,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城市风貌的理解。因此,机场酒店在设计上往往融入了城市的文化元素和特色风貌,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从最初的“低配”住宿空间到如今的高品质设计酒店,机场酒店正与城市共生共荣,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未来,随着航空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格局的不断拓展,机场酒店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个性化的住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