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个清晨,伴随着初春的微风,新华社记者踏上了从山东老家自驾返回北京的旅程。这一天,是大年初七,春节假期的尾声,也是新一年工作生活的起点。
临行之际,家中的气氛充满了不舍与温情。父母忙碌的身影在屋内来回穿梭,他们细心地将各种家乡特产、精心准备的食物一一打包,塞进了记者的后备箱。从鹅蛋到香肠,从海参到面饼,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父母对子女深深的关爱与牵挂。
“这是你最爱吃的烧饼,多带点路上吃。”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将刚出炉的烧饼小心翼翼地放进塑料袋。
“还有这个虾条,你小时候最爱吃,我记得你说过想再吃一次。”父亲在一旁补充道,手里拿着一大包虾条,眼神中满是回忆与宠溺。
随着父母一趟又一趟的搬运,后备箱逐渐被填满,形成了一座座小山般的“家乡味”。这些看似平常的食物,在父母眼中却是无价之宝,是他们能够给予子女最真挚、最朴实的爱。
父亲看着满满当当的后备箱,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眼角的皱纹似乎都变得更加柔和。他轻轻地拍了拍记者的肩膀,说:“路上小心,到了记得给我们打个电话。”
母亲则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衣物,不时抬头望向记者,眼中满是不舍。她轻声说道:“孩子大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但不管你走多远,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随着车辆缓缓启动,父母的身影在后视镜中渐渐模糊。记者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同时也夹杂着一丝酸楚。他知道,这一路上,他将带着父母的牵挂与爱,继续前行。
而后备箱中的那些“家乡味”,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延续。它们将陪伴记者度过漫长的旅途,成为他心中最温暖、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