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域,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探访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卫星产业园,这里正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湖北省在新春伊始的重要会议上,着重强调了推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在关键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和战略布局。在此背景下,卫星产业园传来捷报:新建成的空间机电中心、科研配套保障中心以及卫星测运控与应用中心项目均圆满竣工。园区现已全面具备了卫星核心组件、单机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吨级以上大型卫星的总装集成测试实力,预计年产量可达300颗平板构型卫星。这一成就标志着武汉卫星产业园已构建起覆盖卫星全系统、全链路、全寿命周期的研制与服务体系。
电磁兼容试验室内,技术人员正紧张地进行着各项测试工作。走进繁忙的生产车间,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的工艺师梁琪与同事们正忙着组装卫星振动试验设备。而在车间的另一端,一群自大年初四便返回工作岗位的职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为卫星的总装与集成调试做最后的准备。
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工艺师陈超介绍道:“借助卫星产业园的小卫星生产线,我们已成功完成了50余颗卫星的总装、集成与测试工作,整星研制周期显著缩短,尤其是平板构型卫星,仅需5天即可完成全部装配。未来,这里将能够一站式高质量完成大批量卫星制造的200余项装配工序及20余项测试与试验。”
卫星测运控与应用中心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对于确保卫星发射后能顺利执行预定任务至关重要。空间工程总体部正不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布局与规划力度,以期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在这里,工作人员可以系统地管理和查看在轨卫星的数据,制定任务规划,并将相关指令上传至卫星端。”卫星测运控与应用中心的算法工程师詹旭琛解释道。该中心的建成,使得空间工程总体部具备了同时管理200余颗在轨卫星的测运控能力。
园区内还展示了先进的太阳翼展开系统,这一系统对于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的能源供应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