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行业的负债状况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被一些境外机构用作恶意做空中国汽车股的理由。然而,从专业视角深入分析,仅凭负债率评判一家车企的财务状况显得片面且缺乏深度。
尽管2024年的完整年报尚未出炉,但根据2023年财报及2024年中报的数据,全球汽车产业已步入高负债时代,特别是海外车企的有息负债规模急剧膨胀,部分车企的负债总额已突破万亿大关。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如比亚迪等的资产负债表却显得颇为稳健。
全球汽车产业高负债的背后,是技术进步、供应链整合、国际分工重组以及汽车行业本身的重资产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大众、丰田等海外巨头为例,其单条汽车生产线的投资动辄超百亿元,且需数年时间才能实现量产回款。加之技术转型的双重压力,传统车企在燃油车与电动化之间艰难平衡,进一步推高了负债水平。
长期低利率的债务环境也助长了车企的杠杆化扩张。海外车企更倾向于通过发行债券而非稀释股权来融资,因为债券的平均利率显著低于股本成本。这一趋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尤为明显。
然而,中国车企在财务杠杆的运用上显得更为谨慎。以2023年数据为例,上汽集团、比亚迪、吉利等国内主流车企的总负债占营收比例均低于海外同行。特别是在有息负债方面,中国车企表现出了更强的自律性。比亚迪的有息负债仅为303亿元人民币,不到同期丰田有息负债的2%。
中国车企之所以能在负债表现上优于国际同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抓住了电动汽车转型的机遇,并成功整合了产业链。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千万辆大关,成为全球首个达到这一里程碑的国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迅速成熟,头部车企通过技术复用摊薄研发成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衡量中国车企财务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并非有息负债,而是应付账款。应付账款的高低反映了车企的运营状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比亚迪为例,其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使其应付账款金额相对较高,但周转天数却较少,这体现了其与供应商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高效的产业链运作。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车企不仅在销售业绩上实现了快速增长,还在财务管理水平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当国际巨头们正努力应对资产负债表困境时,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正凭借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的力量,稳步前行。这一趋势也赢得了投资者的青睐,中国汽车股股价持续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