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在2025年初已愈演愈烈,各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祭出了各自的杀手锏。然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让不少车企陷入了利润被严重挤压的困境。
近年来,汽车裸车价格的不断下探,已经几乎吞噬了车企和销售渠道的利润空间。但即便如此,许多车企仍未收手,反而进一步挥动了金融的“屠刀”,推出了诸如零利息、零首付贷款,延长还款期限,甚至高额贴息等一系列金融优惠政策,试图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然而,这些举措无疑是将渠道运营中隐藏的最后一丝利润也榨干了。
回望过去,频繁的降价已经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传统的燃油车市场更是陷入了“卖一台亏一台”的窘境,而电动车市场也尚未达到盈利点。那么,车企们如此激进地降价,究竟是为了短期内抢占销量,获取市场地位,还是准备将这场价格战持续打下去?如果长久持续,这无疑将成为压垮某些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实际上,进入2025年,想要在中国汽车市场“躺平”的车企,无疑是在自掘坟墓。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的预测数据显示,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同比下降了14.6%,环比下降了33.6%。无论是造车新势力如理想、蔚来、鸿蒙智行,还是合资品牌如上汽大众,都陷入了销量疲软的泥沼。这些曾经的“重磅玩家”如今的集体疲软,无疑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市场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被边缘化。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车企们纷纷打起了“价格战”。特斯拉中国率先出招,宣布在2月5日至2月28日期间,Model 3全系车型限时享受8000元保险补贴,同时购车用户还可享受5年0息贷款政策及特享充电权益。这一举措被看作是特斯拉为了吸引新款Model Y潜在客户而推出的优惠政策。
然而,特斯拉的这一步棋并未引起市场的轩然大波。记者走访多家新能源体验店发现,与前两年相比,2025年开年的“价格战”显得相对平缓。不少车企开始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以小幅降价、隐藏优惠等形式逐渐渗透市场。例如,蔚来推出了5年0息限时金融优惠,首付低至20%,同时还提供了10000元选装基金、5年NOP+免费使用权、48张免费换电券等优惠政策。
尽管如此,车企们仍然清楚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真金白银式的优惠开始慢慢减少,“免息贷款”成为了车企参与“价格战”的主流策略。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指出,直接降价会让已购车的老用户感到不满,影响品牌口碑和用户忠诚度,而金融优惠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品牌形象造成太大冲击。同时,车企打价格战需要与银行、4S店合作,可以合理安排资金流,从而维持利润空间。
然而,这场看似缓和的金融政策背后,却是市场洗牌的加速。暗流涌动之下,波涛汹涌。车企们陷入了“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困境。降价已经难以成为车企销量的“防护罩”,反而可能压缩车企自身的利润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4.4%,不仅比2023年低0.6个百分点,更低于整个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
在这场博弈中,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寻求破局之道。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营销中心总经理陈晓波表示,长安福特不参与价格战,只按照自己的营销打法走自己的路。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领克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简单的价格战和技术退步并不是领克的选择。
面对这场难以摆脱的博弈困境,车企们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优化管理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本增效、积极投入创新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些才是车企在价格战中生存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