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AI大模型的进化尤为引人注目,从最初的文字生成图片,到如今能够制作出复杂的视频内容,这一技术飞跃不仅令人惊叹,更为内容创作者们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径。近期,一位普通的内容创作者通过一周的探索,成功利用AI技术从零开始制作了一部短片,这一实践为想要涉足AI视频创作的朋友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位创作者在选择AI工具时,特别注重成本控制,全程采用免费或低成本的AI工具来完成短片的制作。整个创作过程被精心划分为五个关键步骤:剧本及脚本生成、人物形象及背景图片生成、视频生成、配音及旁白生成、以及最终的剪辑工作。
首先,剧本和脚本的生成是短片创作的基础。创作者使用了名为“豆包”的AI对话工具,通过与之对话,详细描述了自己想要制作的视频类型和主题,AI工具则根据这些描述生成了初步的脚本。经过几轮对话和调整,创作者对脚本进行了优化,确保其内容既符合逻辑,又便于AI生成画面。这一过程凸显了AI在创意辅助方面的潜力。
接下来,为了保持画面的一致性,创作者使用AI工具生成了短片中所需的人物形象和背景图片。同样利用“豆包”对话工具生成角色描述,再通过“豆包”和“即梦”等AI文生图工具,将这些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图片。在生成过程中,创作者特别注意了绘画风格的统一和人物视角的多样性,以确保后续视频制作的连贯性。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得到了满意的角色和背景图片。
视频生成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创作者选择了名为“Vidu”的AI视频生成工具,采用参考图生成视频的模式。将之前生成的人物形象和背景图片上传至工具中,并结合脚本内容输入关键词,AI工具根据这些信息生成了视频片段。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如关键词的微调、常识性信息的加入等,但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成功生成了多个符合要求的视频片段。
配音和旁白部分,创作者选择了“刺鸟配音”这一AI配音工具。将脚本中的对话和旁白内容输入工具中,选择合适的音色和语速进行生成。这一过程相对简单且高效,最终得到了与视频内容完美匹配的配音文件。
最后一步是剪辑工作。创作者使用了常见的剪辑软件“剪映”,将视频片段、配音和背景音乐进行合成和剪辑。在剪辑过程中,创作者灵活处理了配音时间与视频片段长度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加快语速或插入静态背景图片等方式,确保了音画的同步和流畅。
通过这一周的探索和实践,创作者不仅成功制作出了一部全权由AI生成的短片,还深刻体会到了AI技术在内容创作领域的巨大潜力。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局限,但AI技术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无疑为内容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作空间。对于想要利用AI视频开展自媒体副业的朋友们来说,这一实践无疑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