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携手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该通知的核心改革举措涵盖了三大方面,旨在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首先,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根据通知要求,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上网电量原则上将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电价将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新能源发电企业既可以主动报量报价参与市场交易,也可以接受市场自然形成的价格,这一变化标志着新能源电力市场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通知还强调了现货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的完善,以及中长期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的健全。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签订长期购电协议,通过此举提前管理市场风险,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同时,电力交易机构也被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多年期交易的组织实施。
此次改革还建立了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并明确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进行分类施策。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后,新能源企业实际可获得的收入可能会出现大幅波动,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知提出建立“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机制,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机制电价时则扣除差价,以此保障新能源企业的合理收益预期。
在实施这一价格结算机制时,通知还充分考虑了新老项目的平衡问题。以2025年6月1日为界,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将实行不同的政策。存量项目将通过差价结算实现与现行政策的妥善衔接,而增量项目的电量规模和机制电价则将根据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等动态调整,并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
尽管新能源电力市场改革力度颇大,但通知明确指出,此次改革对居民和农业用户的电价水平没有影响,这些用户仍将执行现行的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对于工商业用户而言,改革实施初期的电价预计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在电力供需宽松、新能源市场价格较低的地区,电价可能会有所下降。未来,工商业用户的电价将随电力供需情况和新能源发展波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是电力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标志着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迈出了关键步伐。市场化电价机制的引入,将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新能源项目,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市场化电价机制的实施将促进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风电、光伏等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带动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这一改革还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与建设委员会委员相均泳则认为,本次改革对电力行业本身的影响最为深远。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有利于形成真实的市场价格,更好地反映供需关系,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促进电力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