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业的波澜壮阔中,一个传奇名字即将重归舞台——喜达屋酒店。据《纽约时报》最新报道,前喜达屋品牌创始人巴里·斯特恩利希特(Barry Sternlicht)麾下的SH Hotels & Resorts宣布,自2月起,将重启“喜达屋酒店”这一品牌,64岁的斯特恩利希特雄心不减,计划在2028年前新开22家酒店。
回望往昔,喜达屋酒店曾是业界巨擘,旗下拥有瑞吉、W酒店、威斯汀、喜来登、雅乐轩等多个知名品牌,以创新引领潮流,拥有强大的SPG会员奖励系统及Starlab品牌创新实验室。同时,喜达屋在员工福利、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表现,也堪称业界典范。
然而,辉煌背后亦藏暗流。2015年,喜达屋CEO弗瑞茨·范帕森(Frits van Paasschen)突然宣布辞职,业绩下滑、扩张滞后成为投资人诟病的焦点。财报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喜达屋净利润同比下降27.2%,至9900万美元;三季度更是降至8800万美元,同比下降19.2%。面对万豪、希尔顿等竞争对手的强劲势头,喜达屋的差距逐渐拉大。
2015年4月,喜达屋董事会宣布考虑出售。一时间,凯悦、万豪、锦江、万达、海航、安邦等巨头纷纷入局,竞价之战持续一年之久。最终,2016年3月,万豪以136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喜达屋,成为全球第一大酒店集团。
收购完成后,业界对于万豪如何处理喜达屋品牌、会员系统、市场分布等问题提出诸多疑问。万豪最终保留了喜达屋大部分品牌,并逐步推出新产品模型,如焕新后的喜来登品牌。同时,万豪耗时数年完成了两大集团常旅客系统的合并,构建了庞大且极具价值的会员体系。
然而,同质化问题依旧无解。在某些区域,万豪与喜达屋品牌的高度重叠导致市场供给同质化;在奢华品牌层级,除W酒店成为亮点外,瑞吉等品牌略显鸡肋。尽管如此,万豪收购喜达屋仍达成了经济规模门槛,成为全球酒店业的领头羊。
谈及喜达屋的创立,不得不提斯特恩利希特的商业智慧。他与好友丹·斯特恩(Dan Stern)在科罗拉多州的一次温泉之旅中,灵感突现,将温泉度假屋的名字“Starwood”作为公司名称。1991年,喜达屋资本(Starwood Capital)应运而生。
斯特恩利希特凭借犹太资本圈的资源,迅速在三年内建立起一个数百亿资产的酒店帝国。他善于利用信贷危机和商业房地产市场崩盘的机会,抄底收购优质酒店资产。同时,他注重细节,精心迎合细分的目标客户群体,推动了多个酒店品牌的成功。
斯特恩利希特回忆道:“当时我们收购喜来登、威斯汀等酒店连锁时,竞争异常激烈。我们用股票出价,忠诚的股东们让我们的货币更值钱,最终买下了这些公司。突然间,我们成为了一家价值200亿美元的公司。”
如今,斯特恩利希特带着重启的喜达屋酒店归来。他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道德责任,推出了注重环保的1 Hotels品牌。对于国际旅游业的未来,他充满信心:“旅行是未来的一个成长型行业。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它会继续增长。”
斯特恩利希特或许已预见到新一轮信贷泡沫的破灭,届时大量优质酒店资产将被贱卖,为他提供了再次抄底的机会。无论未来如何,斯特恩利希特和他的喜达屋酒店都将再次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