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东风长安整合在即,国资车企能否借新能源东风重塑话语权?

   时间:2025-02-10 12:02:1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汽车行业内传来了一则重大消息,东风汽车集团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公告,透露其间接控股股东——东风集团与兵装集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项涉及双方的重大重组事宜。尽管公告内容并未详细披露合并的具体细节,但明确指出,此次重组后,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依然将是国资委,同时强调,这一变动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任何影响。

此次重组的背景与国资委近年来积极推动央企专业化整合的政策导向紧密相关。特别是2024年,国资委明确提出,要对一汽、东风、长安这三家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实施单独考核,旨在通过资源的集中整合,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从而改变国有车企“大而不强”的现状,提升整体竞争力。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告别了“合资红利期”,进入了“自主品牌淘汰赛”阶段。2024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了60%,然而,国有车企在新能源转型的步伐上却明显滞后于比亚迪、吉利等民营企业。在此背景下,东风与长安的潜在合并无疑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双方在技术、供应链、市场渠道等多个维度上的资源整合空间,被视为推动双方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从技术协同的角度来看,东风在高端电动化领域已经布局了主打智能豪华的岚图品牌和硬派越野的猛士品牌,而长安则通过高性价比的深蓝品牌以及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的阿维塔品牌,覆盖了中高端市场。双方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例如,东风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的优势可以弥补长安在电池技术上的短板,同时,长安基于华为ADS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若向东风开放,将加速东风的智能化转型进程。双方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的专利储备若实现共享,也将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在供应链方面,东风和长安在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上存在重叠,均与宁德时代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合并后,双方将拥有更强的规模化议价能力,有望改变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

在生产基地方面,东风在湖北、广东的产能布局与长安在重庆、合肥的布局若能实现统筹调配,不仅可以缓解区域产能过剩的压力,还能针对出口需求,集中沿海基地进行生产,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在渠道方面,东风在一二线城市的传统4S网络与商用车渠道优势显著,而长安则通过深蓝品牌的直营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新能源用户运营经验。合并后,双方将能够共享这些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然而,品牌定位的重构也是双方合并后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当前,双方在15万至30万元的价格带内存在产品重叠现象,这反映出国有车企在转型过程中的战略焦虑。为了避免内耗,双方需要在整合过程中进行品牌定位的重构,以覆盖更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尽管整合的逻辑看似清晰,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东风作为老牌央企,其决策层级相对复杂,而长安近年来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则更为激进。双方管理风格的差异可能会成为整合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影响整体效率。

此次重组若最终落地,将释放出两大重要信号。一是国有车企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核心能力聚合”,通过资源的集中整合,冲击新能源产业链的话语权。二是汽车行业的“强者恒强”趋势将进一步加剧,缺乏技术或资金的中小车企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不过,业界普遍认为,东风与长安直接合并的概率相对较低。更可能的路径是通过国资委主导的资本运作,实现控股股东的变更,进而推动双方在技术、供应链等关键环节的渐进式整合。这种“战略统筹+独立运营”的模式既能避免大规模合并带来的震荡,又能逐步释放协同效应。

至于有自媒体报道的“未来会组建新集团,而不再会有东风和长安两大汽车集团存在”等传闻,目前尚未得到任何一方的正式回应。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