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算法帝国梦碎:庄辰超与便利蜂的乌托邦之殇

   时间:2025-02-10 19:55:1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零售行业的创新浪潮中,便利蜂曾经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名字。这家由庄辰超创立的公司,试图以算法颠覆传统的便利店运营模式,然而,如今再提及便利蜂,更多关联的是闭店和裁员的新闻。

庄辰超,这位曾以技术颠覆在线旅游行业的连续创业者,如今面临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挑战。他亲手打造的算法帝国,似乎正在吞噬他一手缔造的便利店王国。这一观点,得到了行业观察者deepseek的认同,他认为,便利蜂的兴衰,正是庄辰超人生悖论的体现。

庄辰超并非真正热爱便利店行业,他只是将便利店视为算法的应用载体,希望通过便利店来训练和迭代算法。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开发算法或许相对容易,但改造便利店以及让人适应算法却异常艰难。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庄辰超可能会选择全力投入AI研发,而非在便利店领域摸索。

便利蜂的便利店曾遍布写字楼和居民区,但如今却逐渐消失。这场耗资数十亿的算法改造便利店的“乌托邦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2016年,庄辰超离开了他亲手创立的去哪儿网。尽管去哪儿网在当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庄辰超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意识到,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才是真正的资产。于是,他带着几十亿的资金,开始寻找下一个创新的机会。

在经过一番研究后,庄辰超发现了便利店行业的巨大潜力。尽管便利店行业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但一直没有爆发式增长。庄辰超认为,这是一个尚未被中国人做成的、带有实验性质的事情。于是,他成立了斑马资本,斥资3亿美元投资便利蜂。

201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新零售”成为风口,人工智能也迎来了元年。谷歌的AlphaGo击败了人类顶级九段棋手,让AI的前路看似一马平川。庄辰超也深受影响,他坚信,如果以AI算法改造万亿零售业,必将引发一场令人激动的变革。

在便利蜂的运营过程中,庄辰超大量使用算法来替代人力。他坚信算法可以解构一切商业混沌,并用算法重构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店长、店员等人类角色只是因为机器暂时无法做到的事情而存在的“碳基机器人”,他们只需要服从算法下达的指令。

然而,这种完全依赖算法的管理模式却带来了诸多问题。店员们被系统无时无刻地监视着,需要完成各种繁琐的任务。顾客在购物过程中也被系统收集行为数据,体验大打折扣。在算法之下,便利蜂所呈现的体验与传统便利店的“深夜食堂”、人情味、便利完全相反。

便利蜂内部也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高学历、高智商的“奥林匹斯山”,一个是被算法驱使的普通店员。连接这两个世界的是一道道数据指令。在“奥林匹斯山”里,智力或数学能力是一种必需品,甚至曾传出公司测试员工高等数学水平的消息。

庄辰超本人就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他从小就在数字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以数字、概率来看待这个世界,将商业拆解为一道道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商业本身并非数据竞赛,一家商业公司应该是各种技能的人才在规则引导下合作的组织。便利蜂这种以数学成绩论好坏的文化,最终导致了公司内部的分裂和员工的消极怠工。

庄辰超的算法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他麾下的数学天才制造的算法完全不匹配现实,但他既无力提升算法,也没办法改变现实店员和消费者的偏好。店员们以消极怠工、辞职等方式“消极反抗”算法霸权,而消费者则用脚投票,离开了便利蜂。

便利蜂的闭店潮,是这一系列问题的必然结果。庄辰超将便利店当成数学题、可以无限重启的程序,但现实世界中却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删除键。他创造了一套算法,自己也被困在算法里。他以为是自己创造了算法,其实自己不过也是那套算法里的“傀儡师”。

如今,再提及便利蜂,更多关联的是闭店和裁员的新闻。庄辰超的这场算法改造便利店的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然而,这场失败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商业,应该是要有人的体温的。

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人的因素。算法可以为我们提供辅助,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商业世界中走得更远。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