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其卓越的算法与深度学习能力在多个领域内掀起波澜,文娱行业亦未能幸免。这款人工智能工具不仅重新定义了内容创作的边界,还引发了编剧行业对于自身未来的深刻反思。
今年,社交媒体上涌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现象:众多非专业编剧背景的网友,利用DeepSeek创作出了结构完整的剧本,这些作品的专业水准让许多资深编剧感到震惊。一时间,“编剧行业将被AI颠覆”的言论甚嚣尘上,网络上充斥着“编剧饭碗不保”的悲观论调。
部分网友甚至尝试用DeepSeek重写了《封神榜》小说,并@知名导演乌尔善,直言AI作品质量不俗。这种趋势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好莱坞编剧们也已行动起来。2023年,美国编剧工会因AI在剧本创作中的使用问题发起长达148天的罢工,最终与制片方达成协议,明确限制AI在剧本创作中的角色,确保编剧原创性不被侵蚀。
面对AI的冲击,职业编剧唐方园女士展现出了开放与积极的态度。作为豆瓣评分9.4的《京剧猫》总编剧,以及多部电视剧的剧本创作者,唐方园不仅亲身体验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AI大模型,还从中提炼出了与AI合作的方法论。
唐方园认为,编剧工作可分为快餐产品与作者作品两类。在AI时代,快餐类编剧确实面临被取代的风险,这类作品往往缺乏创新性和深度,AI凭借强大的数据整合能力,可以轻松完成此类创作。然而,对于创作型编剧而言,AI的威胁则小得多。创作型编剧的任务是探索新的价值观和情感模式,这是AI难以复制的。
“AI可以整合、分析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但它无法形成新的思想或情感。”唐方园指出,AI的情感表达只能是模拟的,无法像人类那样体验真实的情感波动。因此,在创作型作品中,AI无法替代编剧的角色。
尽管如此,唐方园还是看到了AI在编剧工作中的巨大潜力。她认为,AI可以作为强大的辅助工具,提高编剧的工作效率。例如,在编写行业剧或科幻题材时,AI可以迅速提供专业知识支持,减少编剧的学习成本,避免专业性错误。但唐方园强调,AI只能辅助,不能替代编剧进行整体创作。
唐方园分享了她与AI合作的经验,她使用AI进行创意激发、结构搭建和细节完善,但始终坚持亲自完成整体剧本的创作。她认为,编剧的价值在于对甲方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情感的深刻表达,这是AI无法替代的。
唐方园还举了《黑镜》第六季和《西部世界》第四季中AI与人类编剧合作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人机协作在内容创作中的巨大潜力。在这些作品中,AI不仅承担了创意激发和逻辑架构的角色,还参与了伦理审查和市场感应,与人类编剧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
在采访的最后,唐方园表示,当AI能够创作出完美结构时,人类的毛边感和不完美反而成为了新的稀缺资源。这种独特的人类特质,正是AI时代编剧行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