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业内传出消息,小米集团新生态总监董红光已踏上创业征途,他的新方向是探索基于硬件产品的AI应用领域。作为小米的前100号员工,董红光自2010年起便在小米担任多个关键角色,包括MIUI系统框架负责人、快应用生态业务负责人及自研操作系统负责人等。
据知情人士透露,董红光的创业项目聚焦于为AI硬件开发软件,即所谓的“Agent”或智能体。当前,AI硬件市场正经历一波热潮,涵盖AI玩具、陪伴机器人、AI眼镜、AI耳机等多种产品。然而,这些硬件产品的软件生态尚不成熟,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空间。
董红光在小米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软件经验,从最初负责小米主题商店的建设,到参与MIUI底层技术研发,再到孵化快应用生态联盟和自研操作系统业务,他一直深耕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领域。此次创业,他将这一深厚背景带入新的征程。
董红光的创业团队由一群来自大厂的技术高手组成,包括字节跳动、阿里云、微信、搜狗、摩托罗拉等知名企业的前员工。这样的高P团队成为他们向潜在投资机构展示的一大优势。
随着生成式AI浪潮的兴起,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日益成熟,为智能硬件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机遇。AI硬件赛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成为当前风险投资遇冷背景下少数能频繁获得融资的领域之一。
AI硬件产品的应用场景广泛,如用户戴上AI耳机或眼镜,或与AI玩具对话时,AI Agent能提供信息查询、万物识别、实时翻译、旅游出行建议、餐厅推荐、英语学习及情感交流等多种功能。长期来看,随着算力的提升和AI模型的优化,AI硬件有望成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超级硬件和独立入口。
AI硬件与传统应用的交互方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以AI眼镜和耳机为例,其核心交互方式以语音为主,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操作,无需触屏或复杂手势。这种转变对AI Agent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董红光等创业者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一家AI眼镜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表示,AI眼镜的应用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场景,一两个开发者就能开发出AI Agent。然而,AI软件的种类繁多,包括工具类、娱乐类、教育类等,不同类别的软件在受众群体、市场空间和用户粘性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在商业模式方面,由于国内C端用户缺乏为软件支付订阅费用的习惯,因此初期走B端渠道可能更容易实现盈利。而在海外市场,初创企业既可以与AI硬件企业合作提供应用,又可以收取C端订阅费,环境相对更加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