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行业的重大消息如同平地惊雷,引爆了整个市场。先是日本两大车企本田与日产合并谈判的风波未平,紧接着,我国两大汽车央企——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的合并重组传闻便迅速登上了热搜榜。
2月9日晚,长安汽车发布公告,透露其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兵装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宜。几乎与此同时,东风股份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称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
多家东风系和兵装系上市公司的公告内容如出一辙,其中东风方面涉及东风股份、东风电子等,兵装集团旗下则包括长安汽车、建设工业、华强科技、长城军工、东安动力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发布时间的高度重合以及内容的相似性,让业内普遍认为这两家企业的重组事宜存在密切关联。
事实上,兵装集团此前已披露正与兵器工业集团进行进一步全面深化合作。因此,有业内人士猜测,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重组的可能性极大。剥离民品市场汽车产业后,东风汽车、兵装集团与兵工集团或将合并聚焦军工业务。兵装集团与兵工集团原本就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分拆而成,如若再次合并,将更有利于聚焦战略,形成兵是兵、民是民的明确区分,这或许能给长安与东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尽管长安汽车、东风汽车以及一汽集团在2024年的新能源市场表现亮眼,但与比亚迪、吉利汽车的飞速发展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也被认为是央企重组的重要诱因之一。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曾直言,国有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还不够快,需要激励国有企业大胆创新,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障碍。
对于此次重组事宜,东风系与长安系均保持沉默。就连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没有更多可以公布的内容。但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长安与东风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回顾历史,早在2015年央企兼并重组的“大年”,一汽与东风的掌舵者就曾换防,当时就被视作两家企业合并的前兆。随后几年间,三家央企间高层调动频繁,合并传闻不绝于耳。尽管长安汽车多次发布公告澄清,但如今来看,重组的风还是刮到了长安与东风身上。
如今,自主品牌的发展情况已经成为衡量汽车集团发展的重要力量。东风日产、长安福特以及一汽-大众等传统合资品牌都面临着销量与利润的多重挑战,而岚图、深蓝、阿维塔等自主新能源品牌则崭露头角。然而,尽管东风与长安的自主新能源品牌增速明显,但规模上与比亚迪、吉利汽车等民营车企仍有较大差距。
从全球汽车市场格局来看,比亚迪与吉利汽车均已入围全球车企效率排行榜前十名,而央企则无一上榜。这不禁让相关部门感到急迫,汽车“国家队”的集结似乎迫在眉睫。
业内人士指出,长安与东风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长安在电动智能乘用车领域相对较强,东风在商用车方面有比较优势。如果重组得当,可以提高技术、产品研发等资源的配置效率,集合两大企业的优势资源,组成一支极具竞争力的智能电动汽车“部队”。
然而,具体重组事宜目前还不得而知。公告显示,本次重组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有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序并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在产业变革加剧的当下,中国车企的崛起势头强劲。不少合资品牌甚至海外品牌开始“抱团取暖”,加大合作力度。中国车企也开始向“做大”发起攻势,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纷纷对旗下品牌进行整合与调整。在这个时代变革中,民企已经走在了前面,央企如何更好利用优势、把握未来的主动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兼并重组或许是一条有效解决优化的出路。
车企兼并重组之间的整合边界也在不断拓宽。2024年,中国一汽、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国资动力电池的头部企业,这是央企电池资产整合的首例。通过联合控股,车企可以打造统一的电池技术平台,实现技术共享和规模化生产,降低采购成本并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
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长安、东风、一汽等央企在多个领域的投资比重都在加大。此次长安与东风重组消息传出,再次给业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尽管挑战重重,但为了打造中国车企的“巨舰”,重组已经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