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腾讯AI布局加速,后手入场能否复制视频号奇迹?

   时间:2025-02-10 23:12:40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腾讯AI助手“元宝”近期经历了重大组织调整,其产品团队由原本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转移至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此番变动后,“元宝”由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接管,主要负责提升产品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按照腾讯内部的分类,“混元”系列涵盖了混元大模型、元宝以及元器,其中元宝与豆包、元器与扣子分别形成对标。然而,过去一年中,腾讯系的AI应用产品表现并不突出,与其一直倡导的“用户至上”和“产品体验至上”理念并不相符。

业内人士指出,腾讯在大型模型和AI技术上的犹豫不决是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相较于字节跳动的大举投入,腾讯显得较为被动,其每一步动作似乎都是在被迫进行“防御”。从业务层面看,有腾讯内部人士透露,“元宝基本上是一个从技术中台直接输出的模型体验Demo,并非面向用户的产品。”

将元宝从技术部门剥离,可以看作是腾讯从重视技术向重视产品体验转变的一个信号。按照相同的逻辑,元器也很有可能会被归入CSIG。面向C端用户,它可以是一款独立的Agent应用开发产品;面向B端市场,则能以“大模型+Agent”的形式应用于企业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吴祖榕不仅拥有丰富的B端经验,同时也能够兼顾C端产品的用户体验,这或许预示着腾讯对元宝的重新定位。像腾讯会议一样,元宝可能会以C端体验为入口,连接和服务企业客户,直指AI商业化。在AI和大模型领域,背靠微信生态系统和庞大的社交流量,腾讯的存在不容忽视。

腾讯在大型模型时代的步伐总是稍显滞后。2023年9月,腾讯混元大模型才姗姗来迟,比阿里通义千问晚了五个月,比百度文心一言晚了近半年。为了弥补发布时间的差距,腾讯选择开源其模型,以此吸引更多的智慧和资源,实现模型的快速迭代。截至去年,腾讯已经相继开源了包括文本生成文本、文本生成图像、3D生成以及视频生成等多个大型模型。

腾讯一贯采取后手入场的策略,对新事物持谨慎态度,通常只有在市场形成相对“共识”后才会跟进。例如,在投资领域,当月之暗面被纳入“第一梯队”后,腾讯才选择在第四轮融资出手。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也是如此,从MoE到文本生成图像、文本生成视频,腾讯基本上是在市场验证后才进行跟进。然而,面对新出现的o1、多步推理等技术,腾讯则保持了沉默。

腾讯掌舵人的态度也反映出了这一点。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会熬夜看论文,抢在投资人之前联系硕博论文作者,而腾讯则自大型模型爆发以来一直在强调“与业务场景结合”。在2024年度员工大会上,马化腾明确了发展的关键词:聚焦主业、降本增效和老树发新芽。

腾讯的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在延续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静观市场变化,等到时机成熟再全面投入或直接复制成功产品。这导致腾讯在大型模型和AI领域采取了跟随战略,以防守代替进攻,主要目的是留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这种做法引发了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腾讯反应迟缓,可能会错过风口,守着微信养老不是长久之计;也有人认为,在AI助手应用的商业模式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投入越多亏损越多。

在产品端,元宝缺席了去年的广告投放大战,元器也被用户需求推着走。根据AI产品榜的数据,截至去年12月,元宝App端的月活跃用户仅为291万,仅是豆包的二十四分之一。腾讯内部的其他小团队也在以赛马的形式,围绕腾讯混元大模型底座进行应用创新,去年上线的智能工作台产品“ima.copilot”就是其中之一。

混元助手项目在初期曾被视为明星项目,由腾讯史上最高专业职级拥有者张正友带队,除了CSIG、TEG、PCG事业群的关键人物参与外,微信和互娱部门的人员也出现在了名单上。然而,尽管团队星光熠熠,但混元系列在业内的口碑却平平无奇。首要问题是AI人才的缺乏,与字节跳动不计成本地挖人和大肆扩张研究院规模不同,腾讯AI Lab所挂靠的TEG在2022年经历了公司范围内最大规模的裁员。

不仅如此,有员工透露,混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出身于搜索推广领域,与阿里的通义和字节跳动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似乎没有明确的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有“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现象。人员流失也在持续发生,据报道,腾讯混元大模型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刘威已经离职,投身于视频生成领域的创业。

人员和资源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元宝和元器的停滞不前。一些用户甚至表达了惋惜之情,认为在众多同质化的AI助手应用中,微信公众号的高质量搜索数据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刘煜宏在公开采访中曾提到,元宝的重点在于用户体验,首先要满足以搜索增强为代表的功能需求,其次是打通微信公众号生态,强化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目前,元宝已经融入了腾讯文档、电脑管家、搜索输入法等生态产品,但一直被“放养”的混元系产品急需一位能够像张小龙那样将“产品力”这张王牌打出去的人物。互联网时代,腾讯被誉为“产品经理”的摇篮,现在包括Kimi在内的很多AI应用产品都深受腾讯产品逻辑的影响。

腾讯选择的人选是从0到1孵化腾讯会议的吴祖榕。腾讯会议作为一款现象级产品,截至2023年9月,用户数已经突破了4亿,付费会议数同比提升5倍。尽管收获了大量C端用户,但腾讯会议最初的定位是一款面向B端市场的视频会议产品。参考阿里通义从阿里云拆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的做法,腾讯则意图从技术走向B端商业化。

从这一角度来看,元宝并入CSIG是腾讯为其未来商业化铺路。元宝和腾讯会议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C端产品体验和B端商业转化的联动。吴祖榕在采访中曾提到,腾讯会议通过不断解决C端用户在各种场景中遇到的体验问题,逐步沉淀出了新的能力和使用场景,再反哺回产品本身,成为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保障。或许,经过一年的观望,腾讯已经观察到了AI应用的商业变现问题,因此尝试复制腾讯会议的成功经验,来打通元宝的B端和C端。

腾讯会议在融合场景和新技术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基于混元大模型,已经推出了智能录制、智能生成摘要总结、腾讯会议AI助手等功能。新的一年,马化腾对TEG的要求是希望各个BG都能拥抱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场景。目前,包括微信、QQ、输入法、浏览器等产品都将推出AI智能体,游戏、微信读书、腾讯视频等产品也将基于混元进行更多的AI探索。

在行业中,没有人敢低估腾讯的流量优势。抖系、B站的流量“喂养”大了豆包、Kimi,但到目前为止,元宝还没有完全释放出“微信+”的威力,这将是核弹级的影响。腾讯曾在视频号上打过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作为短视频时代的最后一张船票,视频号在2020年才正式上线,一年迭代33次,释放了40多个新功能,拉升了DAU。成长至今,视频号已经被腾讯写进财报,成为了“全村的希望”。

或许是因为在后手入场中尝到过甜头,腾讯在大型模型时代显得不急不慢。然而,大型模型的技术投入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投入。据报道,2024年,字节跳动是英伟达的第二大客户,订购了约23万块英伟达芯片,腾讯紧随其后。随着行业开始洗牌,一些公司已经主动放弃了大模型预训练,收缩并聚焦业务。上一个阶段的克制让腾讯存储了大量的资源,这将成为其转守为攻的优势。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