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始终面临着来自宇宙的潜在威胁。近期,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环球时报》援引消息指出,这颗直径可能在40至100米之间的小行星,最早在去年12月27日被智利的一座小行星撞击地球警报站发现。初步观测显示,它有1%的概率在未来七年内撞击地球,欧洲航天局随后将这一概率修正至1.6%。
尽管1.6%的撞击概率看似不高,但潜在后果却不容小觑。据估算,若2024 YR4真的撞击地球,其空爆威力将相当于5000颗广岛原子弹,带来灾难性的地质与人道影响。这颗原本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天体,因受其他天体引力干扰,轨道发生偏移,从而威胁到地球的安全。更令人担忧的是,“蝴蝶效应”可能进一步增加撞击的概率。
面对这一紧迫威胁,联合国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该协议赋予联合国协调全球天文台资源的权力,包括但不限于智利甚大望远镜和美国马格达莱纳岭天文台,对2024 YR4进行持续追踪与数据更新,以精确掌握其动态。
同时,联合国下属的“空间任务规划咨询小组”将定期召开会议,对2024 YR4的撞击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例如,在2025年4月至5月期间,将重新评估撞击概率并制定相应对策。若撞击风险持续上升,联合国将协调各国采取防御措施,包括改变小行星轨道或摧毁它,以最大限度保护地球免受伤害。
关于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技术,动能撞击技术是目前唯一经过实际验证的方法。202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成功利用这一技术改变了小行星“迪莫弗斯”的轨道。除此之外,还有引力拖车技术、激光烧蚀技术、离子束偏转技术、太阳帆技术以及核弹爆破技术等理论或实验阶段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或缺乏实际验证,或技术难度极大,因此在短期内难以应用于实际防御。
在应对2024 YR4的潜在威胁时,动能撞击技术很可能成为首选方案。然而,谁将主导这一行动成为关键问题。鉴于2024 YR4虽不足以导致人类灭亡,但足以对撞击区域造成重创,各国必须确保防御行动的公正性与透明度,避免将地球命运交于单一国家主导。因此,拥有自己的小行星防御手段对于各国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