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充电桩江湖:四大天王逐鹿千亿市场,出海能否成新蓝海?

   时间:2025-02-11 11:29:2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之时,充电桩行业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节奏稳步前行。一边是造车新势力频频暴雷,另一边,充电桩巨头们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仿佛新能源领域的“冰与火之歌”。

回望历史,充电桩行业的政策支持其实并不滞后。早在十年前,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便联合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应接近1:1。然而,现实却与理想存在差距。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24年全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22.2万台,而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158.2万辆,桩车增量比仅为1:2.7,市场缺口依然显著。西部证券预测,到2030年,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超过1400亿元。

充电桩行业在经历了早期的跑马圈地后,逐渐步入了精益化运营阶段,并涌现出“四大天王”——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以及国家电网。截至2024年上半年,特来电以59.5万台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位居榜首,星星充电和云快充紧随其后,分别拥有55.4万台和52.6万台,国家电网则以19.6万台位列第四。

国家电网作为充电桩行业的先行者,早在2006年便参与了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高昂的成本、缺乏统一的充电接口以及单一的盈利模式,让国家电网早期的投入如泥牛入海,不见回响。最终,国家电网调整了战略,转而专注于城际交通干道的充电网络建设。

星星充电则凭借创始团队深厚的汽车行业背景,在充电桩领域迅速崛起。其母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计划A股上市,旗下拥有多个品牌,与国内外多家知名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星星充电在共享私桩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90%,年充电量超过100亿度,成为行业内持续盈利的佼佼者。

云快充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作为第三方充电物联网平台,专注于服务中小充电运营商。其兼容市面上95%以上的充电桩品牌,与85%以上已量产的新能源车企合作,覆盖了市面上80%以上的网约车、城配车、物流车。云快充的轻资产模式,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多轮融资,成为行业内的焦点。

随着国内充电桩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欧洲和美国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约为15:1,市场缺口远大于中国。然而,海外市场并非坦途,政策风险、认证标准、布局理念以及环境要求等都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不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充电桩企业在技术研发、规模化应用等方面积累了显著优势,为出海奠定了基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