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锂电池产业已正式迈入太瓦时(TWh)时代,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标志着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占据了领先地位。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动力电池联盟)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惊人的1096.8GWh和1039.5GWh,涵盖了车用动力电池及大部分储能电池。
锂电池产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市场前景的坚定信念、对技术创新的持续追求以及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然而,进入TWh时代的同时,锂电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4年,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经营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市场竞争愈发残酷。
从GWh到TWh,不仅是数量的简单累积,更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质变。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将成为锂电池产业深度调整后的关键节点。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动力电池行业在TWh时代下的关注点将聚焦于市场变动、成本控制、国际化拓展以及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在市场竞争中,磷酸铁锂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的累计装车量达到409GWh,占总装车量的74.6%,市占率高达四分之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作为行业巨头,分别以45.08%和24.74%的市占率位列前两名。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一整年的车市价格战影响下,动力电池行业的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变化,比亚迪的传统优势地位正被宁德时代逐步超越。
与此同时,极电新能源、因湃电池、耀宁新能源等主机厂电池新势力也开始崭露头角,登上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5榜单。这些新势力隶属于吉利集团和广汽集团等主机厂,它们的自研自产电池策略正在逐步影响市场格局。
在国际化方面,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正加速“出海”,布局东南亚市场。动力电池产业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走向世界是实现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随着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出口结构已从“旧三样”转变为“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2024年,“新三样”年出口额已突破万亿元大关。
面对全球电动化进程的推进,海外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为寻求增量,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开启出海之旅,并在海外投资建厂。例如,国轩高科计划在摩洛哥和斯洛伐克各投资建设一座年产20GWh的高性能锂电池及配套项目;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在西班牙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投资高达41亿欧元。
然而,国际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加剧,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碳足迹新规等政策抬高中国电池企业的准入门槛。为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加速布局,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和政策红利建立生产基地,并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关税风险。
在市场份额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还面临着价格内卷的现实问题。由于碳酸锂价格下降,电池价格也大幅下滑,导致很多动力电池企业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状。欣旺达、蜂巢能源等企业纷纷表示,价格内卷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呼吁维持相对稳定的价格区间。
为应对价格战和市场竞争,动力电池企业正在通过材料体系优化、工艺革新及规模效应等手段降低成本。同时,国内厂商也在凭借垂直整合能力进一步挤压日韩企业利润,二线电池厂面临出清压力。
在寻找新增量方面,储能市场正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新蓝海。随着全球对新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储能技术发展加快。中创新航、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企业纷纷发力储能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储能应用场景的核心产品与解决方案。
例如,中创新航推出了全球首发量产的314Ah储能电芯和“至久”系列产品,循环次数达15000次,能量密度高,可大幅提升电站投资回报率。国轩高科储能电池占比的提升也得益于积极开拓储能市场和海外业务的强劲表现。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大合作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马斯达尔、Grenergy等企业的合作项目将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树立标杆。
亿纬锂能也在加速布局储能市场,其位于湖北荆门的超级工厂二期项目已正式启动,这是业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储能工厂,主要生产MB56大铁锂储能电池,设计总产能60GWh。亿纬锂能在荆门超级工厂亮相的新一代储能电池量产产品——Mr.Big,容量达628Ah,是业内首个量产的600Ah+大电芯。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动力电池产业从GWh进入TWh时代比预期还要快。行业淘汰赛正在加速进行,动力电池企业需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政策适应能力,在全球化与本地化、扩张与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