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DeepSeek崛起,国产AI大模型赛道Kimi风光不再?

   时间:2025-02-11 14:55:5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源头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初创公司及其研发的DeepSeek技术。在短短一个假期内,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仅让中国科技圈为之振奋,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科技地震。

2月5日,受DeepSeek概念热潮的影响,中国A股市场迎来了一波强势涨停潮。其中,并行科技等近20家公司股票涨停,每日互动的涨幅更是达到了20cm。然而,与此相反的是,美股市场表现不佳,自1月20日以来,英伟达市值累计下跌了13.84%,台积电也累计下跌了3.52%。尽管谷歌和美国超微公司发布了强劲的财报,但华尔街对此并不买账。

DeepSeek的推出,不仅为中国科技公司注入了信心,也让欧洲看到了自己成为AI创新关键参与者的希望。然而,在这场科技盛宴中,与DeepSeek几乎同时推出新模型的Kimi,似乎正在逐渐沦为配角。

去年,Kimi作为首个出圈并在C端市场爆发的AI应用,曾风光无限。月之暗面推出的Kimi k1.5新模型,更是被业内寄予厚望。然而,DeepSeek的一鸣惊人,让Kimi的光芒瞬间黯淡。DeepSeek以极低的成本成功训练出了与ChatGPT-4o相媲美的模型,这一成果让Kimi的技术进步显得黯然失色。

根据国内AI产品榜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DeepSeek应用在上线仅20天后,日活跃用户数就迅速突破了2000万大关,达到了2215万,成功超越了豆包等竞争对手,并且已达到ChatGPT日活跃用户的41.6%。更惊人的是,DeepSeek在上线仅21天时,其月活跃用户数就达到了3370万。

随着DeepSeek的热度不断攀升,用户和舆论也开始倒向这款新兴的大模型。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在使用了DeepSeek后,开始嫌弃其他大模型。一位用户直言:“我两个产品都在用,但只有DeepSeek没响应的时候才用Kimi k1.5,它太平庸了,而DeepSeek总能给我震撼。”

DeepSeek的奇袭,让硅谷科技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如果DeepSeek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广大用户心目中的“第一”位置,那么豆包、Kimi智能助手等AI应用对用户的吸引力自然会大幅削弱。尤其是对喜欢烧钱的月之暗面而言,这无疑将意味着更大的危机。

回顾Kimi的发展历程,这款AI应用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出圈并走红,靠的并不是技术,而是营销。从2024年春节开始,Kimi瞄准B站开始了疯狂的投流。这一举动在当时为Kimi带来了显著的访问量增长,也为AI应用打开to C市场提供了一条新路径。然而,如今DeepSeek的爆火,却证实了国产大模型和应用完全可以凭借技术或成本优势征服市场。

事实上,科技圈内对于月之暗面大规模烧钱、靠营销维持用户增长的路线早已产生质疑。无休止的投流不仅拉高了AI应用的获客成本,也让用户留存率成为了一个难题。一组大模型留存数据显示,大模型产品在30天后的用户留存率均不到1%。这意味着,即使通过投流换来了用户量的猛增,也很难保证用户的长期留存。

DeepSeek的出现,很可能成为国产大模型行业的一个分水岭。它让技术路线占据了主流,相对地,营销带来的效果只会越来越弱。同时,DeepSeek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的卓越表现,以及其在训练成本上的巨大优势,都刷新了科技圈的认知。它的存在很可能会改变或影响未来大模型的竞争焦点和主攻方向。

在这场技术和能力的较量中,Kimi虽然曾风光一时,但如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DeepSeek的爆火,则为国产大模型领先世界提供了更大的机会。这场变革无疑预示着中国大模型产业蓬勃的创新力,但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还需拭目以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