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共享按摩椅悄然成为了共享经济领域的一匹黑马。近日,“9个月赚1亿”的话题将其推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公众对这一细分市场的广泛关注。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散落在电影院、商场甚至机场、火车站的按摩椅,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商机。
共享按摩椅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16年,那一年被誉为“共享经济元年”。随着共享经济的热潮和资本的涌入,共享按摩椅行业在2017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2017年新增的共享按摩椅注册企业数量是2016年的五倍,到2018年,全国共享按摩椅总数已突破百万大关。乐摩吧、奥佳华、云享云等品牌纷纷获得融资,行业前景一片光明。
起初,共享按摩椅主要布局在一线城市的机场、银行、电影院等场所,这些场景的用户往往有碎片化等候的需求。比如,提前到达机场候机的旅客,或是在银行等待办理业务的客户,他们可能会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选择尝试共享按摩椅。随着资本的加持和市场的拓展,共享按摩椅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渗透,投放场景也从最初的机场、银行扩展到商场、火车站等更多场所。
然而,不同场景下的共享按摩椅,其“赚钱效率”却大相径庭。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商场超市、电影院、车站、KTV等娱乐场所和机场是消费者使用共享按摩椅的主要场所。其中,商场超市以36.08%的比例位居首位,这主要得益于商场客流量大、消费者逛街易疲劳等因素。相比之下,机场、火车站等场所由于座椅供应充足,共享按摩椅的使用率并不高。
尽管共享按摩椅在市场上的存在感不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明星”项目那么强,但其背后的商业模式却值得深思。共享按摩椅本质上是为等候场景创造了新需求,因此市场拓展需要更长的时间。起初,共享按摩椅的核心用户主要是年轻白领和城市中产,他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愿意为短暂的放松买单。随着投放规模的扩大,共享按摩椅的服务对象逐渐转向普通用户,业务扩张的首要目的也以规模化为主。
目前,国内共享按摩椅品牌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直营和联营两种。直营模式下,品牌租用物业场地投放按摩椅,收入全部归品牌所有;联营模式下,物业提供场地,运营商负责按摩椅的投放和日常维护,收入由双方分成。因此,场地租赁费用和硬件成本是共享按摩椅最核心的经营成本。
据业内人士透露,将一台共享按摩椅投放至二三线商场,需要向商场支付每台100元到300元的进场费。如果按照每台按摩椅平均每天有5名消费者使用、每次收费10元计算,一台按摩椅的单日收入可以达到50元,月收入可达1500元。在给到场地一半分成后,剩余750元左右,除去保洁等费用,一个月能赚700元左右。如果设备成本按5000元计算,那么投放按摩椅的运营商不到一年就能回本。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比理想复杂得多。卫生隐患、损坏率高、维护不及时等问题频发,导致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共享按摩椅行业仍在不断前行。然而,随着家用按摩设备的普及和线下按摩门店的迅速增长,共享按摩椅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家用按摩椅满足了消费者随时随地放松的需求,而线下按摩门店则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体验。相比之下,共享按摩椅在服务品质上存在一定差距,面临着用户流失的风险。
尽管如此,共享按摩椅行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按摩椅市场将持续增长。共享按摩椅作为按摩椅市场的一种创新模式,其便捷性和灵活性将吸引更多消费者尝试。未来,共享按摩椅企业需要在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下功夫,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