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亲戚聚会的餐桌上,一个名为DeepSeek的AI工具成为了热议话题,取代了往昔关于年终奖的闲聊。这一变化让不少在银行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心生焦虑。他们习惯了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和传统的柜台操作,面对AI技术的迅速渗透,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向媒体透露,DeepSeek作为一种生成式AI技术,与以往的信息检索和匹配工具大不相同。它能够基于用户的输入,生成全新且符合语境的回复或建议。在智能客服领域,这意味着用户将享受到更加自然和人性化的对话体验。而在财富管理方面,DeepSeek能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
面对AI工具能够一秒生成理财方案、智能分析市场趋势的现状,不少传统金融从业者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会被时代淘汰。他们急于寻找利用AI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自我救赎的方法。
邱爽(化名),一家知名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在尝试让DeepSeek为其撰写一段说服客户年底进行短期存款的模板后,惊讶地发现AI的表现远超自己。AI不仅准备充分、有理有据,而且话术亲切、接地气。DeepSeek建议邱爽在沟通前深入了解客户背景,明确产品优势,并提供定制报告、优先贷款审批等附加服务。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AI还提供了不同的话术逻辑,确保沟通更加精准有效。
邱爽发现,AI甚至在沟通策略中融入了人性的博弈,如提供可视化工具、限时福利优惠,以及在关键要点上以利他为核心,降低决策门槛,创造紧迫性等。当客户对风险表示担忧时,AI建议邱爽用数据说话,避免空洞的承诺,同时给予讲故事、对比数字等沟通技巧。
同样感受到AI冲击的还有银行人小刘(化名)。他发现用AI进行外汇分析和制定市场方案的结果,与金融市场部的方向高度一致。这让他深感危机,认为AI开源后,客户可以轻松获取这些信息,不再需要银行员工进行深入研究。小刘开始更加重视维护与客户的私人关系,认为这将是AI无法替代的价值。
网友Jerry,拥有多年对公业务经验和经济学背景,向DeepSeek咨询了自己的转行方向。AI给出了清晰的建议,推荐金融科技、ESG与绿色金融等核心赛道,并提供了产品经理、跨境业务拓展经理等职位选择。AI还为Jerry规划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转行路径,包括完成相关课程、考证书、参加行业竞赛等。
然而,Jerry坦言,这些建议虽然理想且高大上,但现实中转行资源链接并非易事。他认为,如果能做到AI建议的这些,自己在银行也会成为核心人员,拥有舒适圈,未必愿意转行。
随着AI技术在金融业的不断渗透,银行的中后台、运营岗位以及传统客服、柜员等职位面临的失业风险日益增大。彭博行业研究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三至五年内,全球银行将裁员多达20万人。报告作者指出,AI将带来劳动队伍的转型,但不会完全消除这些岗位。
面对这一趋势,银行员工需要紧密关注AI的渗透路径,持续迭代认知,并接受未来可能需要每5到8年切换一次技能组合、职业灵活性大于稳定性这一事实。小刘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培养调适AI的能力,让机器完成80%的标准动作,而留下20%的决策判断,对AI给出的结果进行调试和优化。
尽管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一些银行员工也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的价值、关系型营销以及前台销售岗提供的情绪价值,是AI目前还无法替代的。因此,重新理解沟通与管理,也成为了银行员工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