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一场备受瞩目的发布会上宣布,长安汽车将从今年起全面停止非智能化新产品的开发,并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推出多达35款数智化新车型。这一战略转变标志着长安汽车正式迈入智能化的“下半场”,与电动化时代的“上半场”遥相呼应。
回想起电动化竞争初期,不少车企也曾以类似“从某年起,不再推出非电动化产品”的句式,向外界宣告其电动化时间表。如今,随着智能化浪潮的汹涌来袭,这一句式再度被频繁提及,预示着“全民智驾”和“智驾平权”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2025年,被视为智驾技术真正普及至主流车型的关键一年。
然而,“全民智驾”的概念之下,仍有许多细节亟待明确。例如,“智驾平权”究竟涉及哪些权益的平等?智驾技术是否正走向同质化?智能化能否像电动化一样,在汽车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智驾“平权”后,那些非头部、处于亏损中的智驾公司又将何去何从?
从技术下放的角度来看,高速智驾、泊车能力和主动安全成为各大车企关注的焦点。长安汽车和比亚迪等车企纷纷展示了其最新的智驾技术,这些技术主要集中在高速领航、智能泊车和主动安全三大核心能力上。长安深蓝和比亚迪更是通过发布会,挥舞着“智驾平权”的旗帜,强调这些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各类车型。
高速智驾的升级,重点在于提升变道、限速、上下匝道等高速NOA能力。以往,10万至20万价格区间的车型虽然也配备了智能巡航辅助工具,但智驾能力相对有限,需要人类驾驶员随时参与。而现在,长安和比亚迪正在将这些更高阶、更灵活的高速智驾技术下放到更低阶的车型上。例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系统能够实现1000公里零监管,每隔4秒即可再次启动变道判断,策略更加积极。
泊车能力的升级则着重于远程、自定义和高精度。长安深蓝和比亚迪的泊车系统不仅支持远程智能泊车挪车,还具备自定义泊车等功能。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系统更是能够实现泊车精度至两厘米,大大提升了泊车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在主动安全方面,自动紧急制动(AEB)成为重点。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系统不仅包含预测性紧急碰撞预警和自动紧急制动,还支持最高时速100km/h的场景。同时,该系统还拥有前方横向碰撞提醒和制动、后方横向碰撞提醒和制动等功能。长安的天枢智驾系统也将AEB避撞速度提升至135km/h,进一步提升了行车安全性。
尽管“智驾平权”的大方向相似,但长安汽车、深蓝汽车与比亚迪的技术下放策略和细节仍有所不同。长安汽车和深蓝汽车主要基于天枢智驾进行迭代,而深蓝中高端车型的智驾能力则借助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实现。比亚迪则推出了三套“天神之眼”系统,分别搭载于不同品牌和价位的车型上。
智驾平权的到来,无疑对汽车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消费者和普及智驾的车企将从中获益;另一方面,那些将自研智驾技术视作核心卖点的车企以及严重缺乏智驾能力的车企将面临严峻挑战。当智驾技术下放到10万级车型时,那些以智能化能力为核心卖点的汽车品牌将受到冲击。
例如,比亚迪秦PLUS EV 2025款智驾版在变道、交通标识识别、泊车入位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对小鹏MONA MO3和零跑C01等车型构成了强大竞争压力。而在15-2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比亚迪汉也将对小鹏P7+和乐道L60等车型造成威胁。深蓝S09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3.0智驾系统,也使其成为四十万级、五十万级车型的有力竞争者。
智驾平权还可能导致二三线智驾厂商受伤。随着智能驾驶成为“入场券”,智驾上车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竞争压力下车企的试错机会将越来越少。市场占比小、上车风险大的二三线智驾厂商将面临残酷的淘汰。同时,智驾的溢价能力将大幅削弱,进一步压制智驾厂商的盈利空间。
然而,对车企而言,智驾技术已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必需品。随着消费者对驾驶体验的期望不断提升,“智能驾驶”已成为购车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2025年,要赢得主流大众市场,智驾将成为关键。在此背景下,长安和比亚迪的“两连炸”,无疑为智驾大战揭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