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长安汽车于近日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自今年起,公司将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并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推出35款数智新汽车。这一消息是在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发布会上,由公司董事长朱华荣亲自披露的。
朱华荣的这番言论,不禁让人回想起电动化竞争初期,众多车企纷纷宣布不再推出非电动化新产品的场景。如今,这一幕在智能化竞赛的“下半场”再度上演,似乎预示着全民智驾时代的到来。2025年,智驾技术将真正开始广泛应用于主流车型之中。
然而,在全民智驾的大潮中,仍有许多细节问题亟待解答。智驾平权究竟意味着哪些权利的平等?智驾技术是否正在走向同质化?智能化能否像电动化一样,撼动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智驾平权之后,那些非头部、处于亏损状态的智驾公司又将何去何从?
从技术下放的角度来看,高速智驾、泊车能力和主动安全成为智驾平权的关键功能。长安汽车和比亚迪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纷纷展示了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最新成果。长安深蓝和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都围绕这三大功能进行了全面升级。
在高速智驾方面,长安和比亚迪将更高阶、更灵活的高速智驾技术应用于偏低阶的车型上。比如,比亚迪天神之眼C系统的高快领航功能,能够实现1000公里零监管,每隔4秒即可再次启动变道判断,并在120公里时速下实现绕行避障。同时,深蓝DEEPAL AD PRO也新增了智能换道辅助和智能限速辅助功能。
泊车能力的升级则着重于远程、自定义和高精度。深蓝DEEPAL AD PRO和比亚迪天神之眼C系统都提供了远程智能泊车、自定义泊车等功能,泊车精度甚至可达两厘米。在主动安全方面,自动紧急制动(AEB)成为重点,比亚迪天神之眼C系统和长安天枢智驾系统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显著提升。
尽管长安、深蓝和比亚迪在智驾平权的大方向上相似,但他们的技术下放策略和细节仍有所不同。长安汽车和深蓝汽车主要基于天枢智驾系统进行迭代,而深蓝中高端车型的智驾能力则借助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实现。比亚迪则推出了三套“天神之眼”系统,分别搭载于不同品牌和价位的车型上。
智驾平权的到来,无疑将对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消费者将从中获益,享受到更加智能、安全的驾驶体验。普及智驾的车企也将因此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然而,对于那些将自研智驾技术视作核心卖点、溢价点的车企,以及严重缺乏智驾能力的车企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以比亚迪为例,其在10万级车型以及部分10万以下车型上全系配备天神之眼的动作,已经对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竞争对手造成了冲击。在15-20万元的价位区间内,比亚迪汉也将对小鹏P7+、乐道L60等车型构成压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驾技术的不断下放和普及,这种竞争将愈演愈烈。
智驾平权还可能对二三线智驾厂商造成致命打击。智能驾驶已经成为车企的“入场券”,竞争压力下车企的试错机会将越来越少。市场占比小、上车风险大的二三线智驾厂商将面临残酷的淘汰。当豪车的高阶自驾下沉到主流中低端市场时,智驾的溢价能力将大幅削弱,进一步压制智驾厂商的盈利空间。
在汽车智能电动化变革的过程中,比亚迪已经凭借ALL in新能源的战略决策吃到了“电动化平权”的红利。如今,行至智能化的下半场,智驾技术正成为推动车企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佐思汽研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高速NOA的标配化,“智能驾驶”已成为购车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要赢得主流大众市场,2025年必须从智驾着手。长安、比亚迪的“两连炸”,或许已经为这场智驾大战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