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鹏汽车:雷军式胜利能否持续引领造车新势力?

   时间:2025-02-12 11:12:3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电动汽车行业的风起云涌中,小鹏汽车的故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剧。近年来,这家成立已十年的企业似乎一直在寻找突破自我、步入正轨的钥匙。

小鹏汽车的掌舵人何小鹏,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坦诚道出了公司的挣扎与转变:“我们试图在每年修正前一年的错误,但效果并不理想,以至于每年都在重建,试图解决遗留的问题。”外界对小鹏的印象,似乎仍停留在一个尚未走出“新手期”的阶段,面对产品线的不稳定、内部管理的低效以及研发资源的浪费,人们不禁质疑,这些明显的短板为何会集中出现在同一家企业。

然而,就在外界疑虑重重之际,小鹏汽车仿佛一夜之间焕发了新生。凭借Mona03和P7+两款热门车型,其销量从勉强维持万辆的水平,迅速跃升至两万、三万,甚至在2025年1月的新势力成绩单上,以黑马姿态单月交付新车30350辆,同比增长高达268.88%,超越了理想汽车,重新夺回了造车新势力的头把交椅。

在资本市场,小鹏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自2024年8月以来,其股价几乎翻倍,在新势力阵营中脱颖而出。但这份成功并未完全打消外界的疑虑,人们开始探讨,这是否只是偶然的产品爆款效应,还是公司真正实现了变革的胜利?毕竟,在2023年,小鹏也曾因大众入股和高性价比产品G6的推出而股价飙升,随后却因G6销量下滑再次陷入困境。

此次小鹏的成功,似乎带着一丝熟悉的味道。从模仿小米的三场发布会风格,到从对标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再到雷军的那句“我觉得小鹏汽车最大的问题在你,因为你只想做董事长,不想做CEO”,外界不禁联想到,小鹏此次似乎是在用雷军的方式赢得了一场战役。而小鹏高管在一档播客节目中的回应,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表示,好的方法可能会有一种殊途同归,这或许就是外界觉得小鹏像雷军的原因。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小鹏的成功似乎更加扎实,不仅体现在销量的飞跃,更在于公司内部管理与思考路径的深刻变革。然而,成功的背后,小鹏的焦虑并未完全消散。在智能化体验这一小鹏引以为傲的领域,新的竞争者正加速布局。比如,比亚迪以“智驾平权”为口号,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引入7万元价格带产品,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新一轮价格战的前兆。小鹏港股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的暴跌8%,无疑反映了市场对其未来竞争的担忧。

回顾小鹏的历史,2022年可以说是其近年来的低谷。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小鹏汽车仅交付新车2.22万辆,同比下滑46.8%,净亏损达23.6亿元,同比扩大83%。而老G9车型的失利,更是将小鹏推入了更深的困境。这款被寄予厚望的30万元级车型,因定价混乱和配置复杂,导致销量惨淡,消费者用脚投票,暴露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

面对困境,何小鹏亲自下场,推动自上而下的变革。长城汽车元老王凤英的加入,与顾宏地、何小鹏本人组成了全新的决策层,公司上市时的12人高管团队仅剩下2人。然而,这一系列变革并未立即打破小鹏的负反馈循环。2023年,小鹏依然面临净亏损和研发费用率居高不下的困境,P7单一车型占比超60%,形成了“高研发、低转化”的恶性循环。

在供应链与组织文化方面,小鹏同样存在诸多短板。例如,钢材采购成本比行业均价高出15%-25%却浑然不知,直到王凤英空降后才被揭露。而在销售体系上,直营与加盟两大渠道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营效率。产品、制造、销售、管理,每一环节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何小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线头”,开始不断修补公司的“短板”。Mona03与P7+的成功,让小鹏暂时摆脱了危机,回到了平衡点。但重构的过程需要一次次胜利来验证,而小鹏目前似乎还未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依然在对小米方法论的追逐中寻找方向。

在营销层面,小鹏开始模仿雷军的风格,从流量明星的合作到社交媒体话题战的发起,小鹏的社交媒体互动量暴涨600%,尝到了流量的甜头。而在产品上,小鹏也开始向雷军建议的方向转变,更加注重用户需求和性价比。例如,Mona03车型通过联合大众的供应链采购降低成本,同时全系标配智能驾驶功能,将高性价比的爆款模式演绎到了极致。

然而,小米的显学并非没有极限。随着小鹏逐渐学完小米的“简单题”,后续是否会有反噬,目前仍不得而知。对于Mona而言,“价格屠夫”策略的代价是品牌溢价能力被严重稀释。何小鹏本人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当下的小鹏仍处于“小胜”的局面之中。

与此同时,小鹏的长板正在被竞争对手拉近与磨平。比亚迪宣布将在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功能,直指小鹏的市场地位。而小鹏在出海方面,也面临着欧盟反补贴调查和北美市场对数据安全严苛要求的双重挑战。小鹏试图“以规模换利润”的策略,在财报上却显示出毛利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残酷现实。

在智能化分水岭的2025年,小鹏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它必须证明,自己不仅是一个被流量反噬的“性价比囚徒”,而是一个能够穿越周期、持续创新的“技术实业家”。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