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度,国内汽车行业的召回行动频繁,成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与安全的关键一环。据市场监管总局的最新数据,去年国内乘用车召回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112万辆,较上一年度激增65.3%,首次跨越千万辆大关。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汽车市场质量监管的严苛,也反映了车企及监管部门对消费者安全的高度警觉。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新能源汽车召回量呈现出井喷态势,同比暴增137.5%,达到380万辆,占全年召回总量的34.2%。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车的领头羊,其召回量占据了新能源汽车召回总数的绝大多数,尽管大部分召回是通过远程升级(OTA)方式完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召回。
在品牌召回排名中,宝马以407.5万辆的召回数量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特斯拉,召回量为339.4万辆。奔驰、本田及标致雪铁龙分别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召回数量分别为137.7万辆、92.9万辆和71.5万辆。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名中并未出现中国自主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及合资品牌在市场份额与召回责任上的比重。
特斯拉的召回案例中,涵盖了多款热销车型,如Model S、Model X、Model 3和Model Y。召回原因多样,包括车辆上电时可能损坏电源组件导致的后视摄像头功能异常,以及电子助力转向系统软件问题可能引发的转向助力受限等。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多次利用OTA技术对产品缺陷进行修复,这一创新方式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愈发显得重要。
奔驰的召回频次在所有车企中最高,达到26次,召回总量为137.7万辆。召回原因涉及轮速传感器失效、燃油泵叶轮性能不足、12V电池电解液渗出等多个方面。奔驰在产品质量与安全上的严格把控,从频繁的召回行动中可见一斑。
本田的召回数量同样不容忽视,达到92.9万辆。其中,燃油泵膨胀变形与壳体干涉的问题波及了本田全系产品,这一缺陷与奔驰的部分召回原因相似,引发了关于供应链管理的讨论。混合动力车型蓄电池正极线束布局问题也引发了召回。
标致雪铁龙虽然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减弱,但其在2024年依然召回了71.5万辆存在安全隐患的车型。发动机控制系统软件漏洞以及悬挂系统零部件质量问题成为主要召回原因。
从召回缺陷类型来看,车身部件问题最为突出,召回数量达到183.2万辆,其中前备箱门锁、拖车牵引装置、车门等问题尤为集中。辅助系统功能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召回量为170.17万辆。制动系统、安全系统、燃油系统问题也均超过百万辆。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相关召回数量也在上升。电池问题成为新能源汽车召回的主要原因之一,2024年因电池问题召回的新能源汽车达到29.5万辆。保时捷因高压动力电池模组内部可能短路而多次扩大召回范围,凸显了新能源汽车在电池安全方面的挑战。
回顾2024年,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已走过二十个年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产品召回制度步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面对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面临着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双重挑战。消费者应密切关注车辆召回信息,及时处理车辆缺陷问题,而车企则需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管控水平,共同守护消费者的安全出行。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在召回行动中的表现相对低调,召回总数仅占所有召回的0.35%。这既反映了自主品牌在产品品质管控上的进步,也引发了关于是否存在漏召、隐性召回甚至隐瞒缺陷的担忧。因此,对于自主品牌的召回情况,需保持审慎态度,一分为二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