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领域迎来重大改革,旨在解决新能源车主面临的保费高昂与投保难题。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去年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200万辆大关,但伴随而来的是保险费用的争议和保险机构的成本压力。
为应对这一挑战,金融监管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能源车险市场即将迎来一系列创新举措与结构性变革。
新能源汽车的高赔付成本是导致保费上涨和保险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新能源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行业平均综合成本率接近107%。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到57亿元,超过100个车系的赔付率突破100%。其中,维修成本高昂是核心问题所在。新能源车型的一体化设计使得维修往往需更换整个部件,而非局部修复,这大大增加了维修费用。
为解决这一痛点,《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该制度要求在新车上市时,通过低速碰撞试验评估其损失状况和维修成本,并据此划分风险等级,车险费率将直接与风险等级挂钩。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影响消费者购车选择,促使车企从设计源头降低碰撞损失和维修成本。
《指导意见》还强调了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的重要性,旨在通过提高社会化维修服务能力,降低零部件使用及维修成本。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市场预计将培育出更多专业零配件企业,加强通用化、标准化零部件的使用,进一步降低车险业务赔付成本。
针对新能源车险产品的创新需求,《指导意见》提出丰富商业车险产品种类,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这一创新产品将更好地适应新能源网约车等营运车辆的实际运营情况,实现灵活投保,更精准地满足车主需求。同时,针对换电模式的新能源汽车,《指导意见》鼓励保险机构研究推出“车电分离”模式的新能源商业车险产品,为车主提供更优惠的保险选择。
为解决新车型和小众车型投保难的问题,《指导意见》引导保险行业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目前,“车险好投保”平台已上线运行,车主可通过微信服务号、支付宝生活号等渠道登记投保需求,并自主选择保险公司完成投保。此举有效缓解了投保难的问题,确保了新能源车主的保险需求得到满足。
在定价机制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和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这将使车辆实际风险水平在车险定价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定价的精准度和合理性。同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使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低风险车型保费有望进一步下降。
最后,《指导意见》还强调了新能源车险服务的规范化。通过强化“报行合一”监管,推动压降不合规不合理费用,严格规范市场行为。各财险公司将通过理赔绿色通道、预赔付、在线定损理赔等方式,提升理赔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