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DeepSeek赋能20余家车企,蔚小理华为小米缘何缺席AI盛宴?

   时间:2025-02-13 11:19:0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智能汽车的新纪元正悄然拉开序幕,AI技术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力量。自春节以来,DeepSeek的热度非但未减,反而在汽车行业内掀起了一股技术融合的热潮。众多车企纷纷宣布与DeepSeek携手,共同探索AI大模型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边界,一场技术革命正在加速进行。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二十家知名车企和品牌宣布接入DeepSeek,包括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上汽、东风、广汽等主流车企,以及岚图、智己、极氪等新势力代表,还有斑马智行、亿咖通等车机服务商也积极加入这一合作生态。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彰显了DeepSeek在汽车行业的广泛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较于海外的GPT模型,DeepSeek以其高效的显存占用和低廉的推理成本脱颖而出。其显存占用仅为传统模型的5%-13%,推理成本更是低至GPT-4 Turbo的1/70,这极大地降低了车企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过去,车企若要自研大模型,往往需要高昂的算力支持和智算中心布局,这对于大多数传统车企而言是难以实现的。而今,借助DeepSeek,车企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卓越的人工智能体验,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作为国产大模型,DeepSeek在中文语境下的优化表现尤为出色,无论是方言识别还是文化背景理解,都更加贴合中国用户的需求。同时,其开源协议赋予了车企极大的灵活性,使得模型定制成为可能,为车企快速接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一优势,使得DeepSeek在中国市场更具竞争力。

从用户需求端来看,新能源汽车已经改变了人们对汽车的认知,而智能汽车更是彻底颠覆了用户的用车体验。过去,智能汽车的智能语音功能往往局限于执行预设的控制命令,但传统车企的车机系统常因交互生硬、场景理解不足而备受诟病。DeepSeek的到来,以其强大的推理能力,全面革新了车内的智能语音体验,推动车机从单纯的“交互界面”向“生活伙伴”的角色转变。

吉利、广汽、上汽等车企纷纷表示,通过与DeepSeek的技术融合,他们的车载大模型在推理、决策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智能座舱的多元化场景理解、融合推理以及主动服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吉利发布的体验视频中,车主的语音指令得到了精准响应,车机系统甚至能够根据车主的日常喜好和当前车辆状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组合,如关闭车窗、调整座椅角度、开启空调智能模式等。

然而,DeepSeek的潜力远不止于此。除了语音的端到端应用,智驾、整车控制、整车研发等领域的端到端应用也充满无限可能。人工智能、大模型和超算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将持续深化,这才是AI真正赋能汽车行业的价值所在。例如,比亚迪就利用DeepSeek提升了智能驾驶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交通场景中进行精准判断和决策,从而大幅提升了自动化数据生成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DeepSeek风靡汽车行业的同时,蔚小理、华为小米等新势力车企却显得相对冷静。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势力们对汽车智能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技术路线的坚定信念。新势力们认为,他们才是汽车智能化的开创者,对智能化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智能座舱部分,而是试图构建从算法到硬件的全栈能力。例如,理想汽车提出向AI转型,提出“空间机器人”概念;华为鸿蒙智行、小米澎湃OS则依托手机生态,拥有成熟的AI应用和体验,更强调跨端协同优势。

随着DeepSeek带来的AI全面应用,新势力构建起来的智能化护城河正面临被补平的风险。这无疑会削弱头部新势力的先发优势,但同时也为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这次与DeepSeek的合作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能否真正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智能化转型的跨越式发展,还需要看每家车企对AI的理解和部署。是否真的能够AI赋能,时间将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