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于近日公布了其2025年1月的产销数据,显示该月终端交付量达到了35.3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表现抢眼,贡献了20.6万辆,占比超过58%,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近6个百分点。海外市场同样传来捷报,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的终端交付量达到了9万辆,同比增长7.8%,环比增长12.5%。
尽管整体销量数据看似乐观,但仔细观察零售和批售数据,不难发现上汽集团正在通过调整库存策略,为即将到来的汽车行业激烈竞争做准备。在《汽车K线》统计的1月中国主要上市车企集团销量排名中,上汽集团成为榜单中月销量同比增幅最高的传统汽车央国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市场地位和应变能力。
然而,与吉利汽车、比亚迪、奇瑞控股集团等车企相比,上汽集团的同比增速稍显逊色。这主要受到了合资品牌销量的拖累。上汽乘用车,包括荣威、MG、飞凡等品牌,1月销售新车5.03万辆,同比微降0.49%。而智己品牌更是遭遇了滑铁卢,1月仅销售2800辆,同比下滑44.01%。尽管在2024年完成了94亿元的融资,但智己的高端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相比之下,主攻低端市场的上汽通用五菱再次扮演了“救场王”的角色。1月销售7.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20%,成为上汽集团销量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其主力车型五菱宏光MINI EV等纯电动车型,凭借高性价比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低价策略虽然带来了销量,但对集团净利润的提升帮助有限。
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两大合资品牌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1月销量分别为7.52万辆和3.36万辆,同比下滑20.94%和6.55%。尽管上汽大众在2024年通过ID.系列车型的表现还算稳健,但面对新一轮的价格战,其“一口价”策略能否继续奏效仍是个未知数。而上汽通用也在努力降库存、优化渠道,以实现轻装上阵。
在智能化方面,上汽集团似乎失去了先手。近日,比亚迪发布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并宣布将该系统应用于旗下全系车型,包括7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这一举动无疑对竞争对手构成了智驾“围剿”。而上汽集团虽然也在积极引入DeepSeek大模型等智能化技术,但相比之下仍显慢半拍。
不过,上汽集团并未坐以待毙。近日有消息称,上汽集团与华为的合作模式已确定为智选模式,将主打年轻化市场。这一消息发布后,上汽集团股价盘中迅速拉升,一度上涨超8%。上汽集团还以“中国智驾合伙人”身份加入了长安汽车发布的“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计划,共同开启全民智驾元年。
尽管上汽集团在智能化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对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强劲势头,其仍需要加快技术落地、品牌升级和成本控制的步伐。否则,1月的“开门红”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难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