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车市竞争日益激烈的2025年,东风本田的业绩犹如晴天霹雳,单月销量几乎减半,为合资汽车品牌阵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根据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数据,2025年1月,东风本田的销量仅为19,971辆,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暴跌69.3%,这一跌幅创下了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20年来的单月最大跌幅。
曾几何时,东风本田凭借其强大的发动机技术,在燃油车市场独领风骚,被誉为“买发动机送车”的业界巨头。然而,如今面对新能源车的浪潮和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它似乎正在被推向市场的边缘。
在转型之路上,东风本田显得步履维艰。尽管早在2023年就推出了纯电车型e:NS1和猎光e:NS2,但这两款车的月销量一直徘徊在低位。插混车型同样表现不佳,CR-V插混版和英仕派插混版销量低迷,亟需找到突破口。尽管公司声称到2025年电动化车型占比将超过50%,但在售的14款车型中,新能源车型仅占5款,且市场表现平平。
相比之下,本土品牌如比亚迪和吉利在新能源领域表现抢眼。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能力,将混动车型价格压低至10万元区间,吉利则通过极氪、银河等子品牌抢占高端市场。而本田的电动化步伐则显得迟缓,其固态电池技术虽然备受期待,但量产计划被推迟到2030年,而宁德时代的半固态电池已经装车上市。技术迭代的速度无法跟上市场淘汰的节奏,使得东风本田的战略滞后成为其致命伤。
除了销量下滑,东风本田还面临着用户口碑的危机。2025年初,因转向机缺陷,东风本田召回了超过85万辆车型,涉及HR-V、思域、CR-V等主力产品,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本田品质”的信任。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主导的新时代,如何维持“技术本田”的光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田的品牌形象也亟待更新。随着年轻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科技感和个性化,本田保守的设计风格和燃油车标签已经难以吸引主流购车群体。尽管拥有800万用户基础,但如果无法以智能化和电动化重塑品牌认知,对于品牌的长远发展来说仍然是一个隐患。
为了应对危机,东风本田已经启动了优化计划,计划削减2000余名员工,并关闭年产能为24万辆的第二工厂。这一举措虽然能够缓解产能利用率不足30%的困境,但也凸显了东风本田在电动化时代面临的巨大市场竞争压力。其武汉新能源工厂虽然被誉为“全球首个纯电智能基地”,但首款车型烨S7上市首月销量不足300辆,暴露出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东风本田的困境,实际上是传统合资模式与中国市场新规则碰撞的必然结果。随着本土品牌以电动化重构价值链,合资车企如果仍然依赖“技术引进+品牌溢价”的旧逻辑,将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然而,东风本田仍然有机会在技术底蕴与转型决心的博弈中把握机遇。其i-MMD混动系统油耗表现优于部分竞品,如果能将这一优势与智能化相结合,或许能在过渡期稳住市场基础。同时,武汉新能源工厂的产能潜力和固态电池布局如果能加速落地,也可能成为其翻盘的筹码。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东风本田必须打破日系车企固有的决策僵化,以中国市场的速度重塑产品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