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成绩突破了90亿大关,距离百亿目标仅一步之遥。这一成就不仅令众多影迷惊叹,更让国漫界为之振奋。
回望过去,国漫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自1999年《宝莲灯》之后,国漫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期,美日动画作品大量涌入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国产动画逐渐淡出荧幕,90后的童年记忆里,更多的是《海绵宝宝》和《火影忍者》等海外动画。
在2006年,国际动画巨头如美国迪士尼和日本东映,凭借其强大的制作实力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采取的“免费战略”更是让本就资金匮乏的国产动画雪上加霜。数据显示,在2006年至2010年间,美日动画占据了中国电视动画市场超过70%的份额。
面对这样的困境,国产动画产业一度陷入寒冬。大量本土动画企业被迫转型为海外动画的代工方,技术优势逐渐流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样的老牌动画厂,也不得不接受海外动画的外包订单。资本市场的冷漠更是加剧了产业的低迷,投资规模持续萎缩。
然而,在国漫岌岌可危之际,一股新的力量悄然崛起。2007年,杭州玄机科技推出的《秦时明月·百步飞剑》在网络上获得了极高的点播量和版税费用,为国漫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部作品让动画人意识到,除了上海美影厂这样的“国家队”,民营动画公司同样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此后,一场自下而上的“国漫变革”悄然开始。注重动画技术升级的新式动画公司走到了前台,动态捕捉、卡通渲染等先进动画技术被广泛应用。然而,尽管国漫逐渐恢复了生机,但始终未能引起整个影视圈的关注。
国漫需要一部能够破圈的作品,来让更多人感知到其力量。终于,在2015年,《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这部动画电影在制作经费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口碑,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首映当天排片率仅有10%左右,但上映第三天就获得了将近4000万的票房成绩,并最终以9.56亿的票房成绩,证明了国漫同样能创造社会现象。
《大圣归来》的成功为国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也让资本和院线重新审视了动画电影的价值。此后,《大鱼海棠》、《罗小黑战记》等优秀作品纷纷涌现,国漫终于摆脱了“配菜”的地位,成为了影视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成绩再次刷新了国漫的记录。这部动画电影不仅展现了国漫在技术和制作上的精益求精,更让更多人看到了国漫的无限可能。在《哪吒》之后,《姜子牙》、《白蛇2》等作品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漫已经正式脱离了“自证”的漩涡,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熊出没》系列IP电影也取得了累计总票房高达80多亿的佳绩,进一步证明了国漫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如今,在任何一个档期出现动画电影,都不会再让人感到奇怪,国漫已经成功地从“甜点”变成了“压轴菜”。
随着《哪吒2》的即将上映,国漫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我们不再需要讨论“国漫崛起”这个话题,而是应该思考国漫的极限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