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宝马集团研发部门的负责人Frank Weber在接受《Automotive News》访问时,对当前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发表了独到见解。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无限制地提升电池组容量并无实际意义,当前的电池技术已逼近其物理极限。
Weber进一步解释称,根据宝马的数据分析,绝大多数电动汽车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很少需要连续驾驶数百公里。他强调,相较于单纯增加电池容量,提高电动汽车的整体效率才是更为关键的方向。他透露,宝马即将推出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将搭载自主研发的全新圆柱形电芯,这种电芯将使充电速度提升30%,能在短短10分钟内增加约300公里的续航里程。
在访谈中,Weber还提及了行业内关于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热议话题,特别是关于能否实现单次充电行驶超过1000公里的讨论。然而,他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生产此类高续航汽车将产生不必要的碳足迹,对环境造成额外负担。
为了验证Weber的观点,我们查阅了中国市场上在售的多款电池容量超过100千瓦时的电动汽车信息。数据显示,宝马集团目前所使用的电池组能量密度与市场上主流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与奔驰、保时捷等德国豪华品牌相比,差距甚至超过15%。值得注意的是,宝马的电池能量密度甚至不及理论密度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推断,以宝马i7当前电池组的能量密度,若要达到约150千瓦时的容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电池组重量大幅增加,可能超过一吨。即便如此,其续航里程也很难突破800公里,同时还会带来充电时间延长和车辆整体重量增加等问题。
Weber的言论或许可以被视为宝马在面对竞争压力时的一种策略性回应。作为最早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德国豪华品牌之一,宝马曾凭借i3、i8以及先进的CLAR平台在业界崭露头角。然而,如今宝马在电池能量密度方面已被奔驰和保时捷等竞争对手超越,这无疑给宝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一困境,宝马集团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市场竞争,提升电池技术,以确保其在豪华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然而,留给宝马的时间与空间,似乎已越来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