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鹏汽车AI野心曝光:何小鹏详解智驾战略,能否领跑未来?

   时间:2025-02-13 19:18:0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财经自媒体“晚点LatePost”的一次深度访谈中,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敞开心扉,分享了小鹏汽车的内部故事与未来发展蓝图,访谈内容以《为做一个真正的CEO,我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为题,迅速在汽车科技界乃至整个行业引发热议。何小鹏不仅谈到了小鹏汽车管理层的人事变动,如王凤英的直率性格,还深入探讨了企业的管理哲学、发展战略,以及小鹏MONA的市场表现,并对AI在汽车领域的潜力进行了展望。

作为智能汽车行业中的AI领航者,何小鹏及其团队的理念和实践无疑对整个行业具有深远影响。自2022年11月ChatGPT引领AI大模型潮流以来,AI技术不仅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领域大放异彩,也被各大车企积极引入车机系统。尽管小鹏汽车并非最早拥抱AI的车企,但它无疑是全力投入AI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先锋。何小鹏曾在内部信中明确表示,未来十年属于AI时代,小鹏汽车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AI汽车公司”,这一战略定位凸显了其对AI技术的重视。

在探讨未来消费者购车需求时,AI系统DeepSeek给出的答案中,“全场景智能化”成为关键词,这反映了行业对智能汽车未来的共识。然而,电车通观察到,尽管各家车企都将自动驾驶视为重要发展方向,但它们在策略上却各有侧重。小鹏汽车以“智价比”为市场切入点,其车型如小鹏G6、G9、MONA M03和P7+在中低配版中就搭载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这是同价位竞品所不具备的。

为了降低智能驾驶车型的门槛,何小鹏提出将硬件与软件深度融合,将相关成本纳入整车价格,而非作为增值服务收费,并决定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能驾驶软硬件。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全栈自研和寻求外部合作。从长远来看,全栈自研更能有效控制成本,掌握核心技术,这也是小鹏汽车、小米汽车等新势力车企的主要发展方向。相比之下,部分传统车企则更倾向于与供应商合作,如长安汽车在发布“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时,既推出了自研的DEEPAL AD PRO智能驾驶系统,又宣布深化与华为的合作。

传统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步伐普遍较慢,而小鹏汽车能够稳居第一梯队,小米能够快速跻身其中,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研发。随着端到端技术的普及和NOA渗透率的提升,车企需要在自研与合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采用相同供应商的车型可能会缺乏差异化优势,这也是车企愿意投入巨资自研智能驾驶技术的原因之一。

在自动驾驶的长远规划中,L4级自动驾驶仍是行业追求的目标。尽管目前全行业距离L3级商用还有一定距离,但已有前瞻性的车企开始布局L4级自动驾驶。小鹏汽车便是其中之一,何小鹏认为从L2发展到L4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跳跃式。相比之下,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发展路径,计划通过CyberCab赛博无人出租车和Robovan无人驾驶多功能车,构建庞大的Robotaxi服务网络。

尽管国内多家企业也公布了L4级自动驾驶的规划,但进展相对缓慢,大多先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和商用,再逐步向L4级过渡。小鹏汽车和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进展相对较快,这得益于它们对AI大模型的引入。AI大模型提高了系统的本地计算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使得智能驾驶系统更加成熟和智能。

然而,AI大模型在L4级自动驾驶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识别动态目标、毫秒级高精度决策、软硬件故障时的安全接管机制等。AI大模型的训练程度还不够高,对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有限,且存在“黑箱”特性,难以被人类直观理解和解释。因此,AI大模型虽是自动驾驶的必要养分,但要成为真正的“大脑”还需多年的技术积累。

在销量方面,小鹏汽车凭借MONA M03和P7+等车型的强劲表现,在某一时间段内超越了理想汽车,成为新势力阵营的销冠。AI技术的应用在销量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和能耗管理都离不开AI的支持。何小鹏认为,要实现“AI满血”,必须将AI与大型硬件相结合,如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智能终端对象。尽管这些大型硬件的研发和积累需要时间,但小鹏汽车等车企已在智能大型硬件领域涉足,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做准备。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