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eep Seek成为了汽车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与电影《哪吒2》的票房攀升并驾齐驱。众多汽车品牌纷纷宣布与Deep Seek展开合作,将其技术融入智能座舱系统。
岚图知音、梦想家、猛士917、零跑、宝骏享境、智己汽车、深蓝汽车、东风风行星海、极狐S5、奔腾小马以及一汽-红旗等品牌,均宣布将Deep Seek接入其车型中。一汽-大众在新媒体AI内容运营数字化平台上,已全面对接Deep Seek技术,而比亚迪则在整车智能“璇玑架构”中,计划全面引入Deep Seek R1大模型,以加速提升车端与云端的AI能力。
Deep Seek的合作热潮,让人联想到昔日车企竞相与华为携手的盛况。然而,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与华为的合作,接入Deep Seek的技术门槛要低得多。Deep Seek凭借低成本、高适配性和在中文语境中的优势,成为车企低成本接入AI技术的理想选择。
随着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未来竞争关键,AI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竞争尤为激烈。Deep Seek的加入,无疑为车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合作是否真正能提升车企的智能化技术竞争力,仍需市场进一步检验。
多位汽车工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多数车企将Deep Seek接入智能座舱,仅改变了车辆的交互模式。而在大模型融合方面,用户体验的提升效果尚待观察。Deep Seek方面则回应称,其技术能为车企带来自动驾驶、智能化座舱体验、智能制造和供应链、电池领域、用户运营以及数据安全等多方面的优势。
除了技术支持外,Deep Seek还带来了显著的“用户普及度”。据统计,Deep Seek上线仅20天,全球日活跃用户就突破了2000万,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AI应用。这一广泛的用户基础,使得Deep Seek成为AI技术的代名词,类似于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地位。车企通过与Deep Seek合作,即便在技术层面获得的支持有限,也能借助Deep Seek的品牌效应,快速向消费者传达其智能化形象。
在资本市场上,Deep Seek的热度也带动了合作车企的股价上涨。吉利宣布与Deep Seek合作后,股价在五个交易日内飙升了26%;东风汽车和零跑汽车的股价也分别出现了显著增长。
事实上,在Deep Seek之前,汽车行业就已经掀起了“大模型上车”和“端到端”技术的热潮。特斯拉率先强调了“AI汽车”的概念,随后多家新势力车企跟进。长安汽车和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也开始加大智能化投入,长安汽车甚至宣布,从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5万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车企们纷纷布局AI技术,以期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