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款主流车型智驾大比拼:安全好用哪家强?

   时间:2025-02-13 21:57:2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十年前,自动驾驶还仅仅停留在科幻电影的想象之中,而如今,辅助驾驶技术已经步入现实,成为衡量汽车制造商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准。

比亚迪,这家曾以“998”冠军版车型巩固市场地位,再以“798”荣耀版车型对合资品牌发起挑战的汽车制造商,于2月10日宣布,其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甚至包括售价不足10万元的海鸥智驾版本,最低售价仅为6.98万元。

比亚迪的这一举措,无疑将引发一场“智能驾驶普及战”,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将被卷入这场竞争之中。

那么,当前国内车企的智能驾驶能力究竟如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选取了20个汽车品牌,对其代表车型的智能驾驶软硬件参数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旨在揭示哪些品牌的智能驾驶系统“勉强可用”,哪些则“既好用又安全”。

通过对市面上20款主流车型的智能驾驶软硬件配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大多数高端车型配备了1至3个激光雷达,部分车型如路特斯Eletre甚至配备了4个;毫米波雷达普遍配置为5个;超声波雷达多为12个;高清摄像头数量则在6至13个之间;英伟达Orin-X芯片成为主流选择;算力则从几TOPS到上千TOPS不等,高端车型普遍在400 TOPS以上。

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的重要传感器,通过发射光束探测目标位置、速度等信息,帮助车辆感知道路环境、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然而,激光雷达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如何将其信息与摄像头信息融合,以构建准确的外部环境数字模型。

毫米波雷达则通过发射毫米波并测量反射信号,检测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位,适用于远距离探测和运动物体跟踪。超声波雷达则主要用于近距离障碍物检测,如泊车辅助。高清摄像头则通过捕捉可见光图像,进行物体识别、车道检测等任务。

在算力方面,高算力芯片能够支持复杂的算法和模型,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然而,过高的算力冗余也会增加成本,影响市场竞争力。

除了硬件配置,技术路线也是车企比拼的重点。从依赖高精地图到实现“无图方案”,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速度惊人。进入2025年,各车型之间的智能驾驶竞争更加激烈。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通过自研算法架构,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覆盖全系车型。特斯拉FSD v13则实现了从停车位出发到目的地的全程自动驾驶,但国内尚不支持。鸿蒙智行、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也推出了各自的智能驾驶系统,支持从停车位到停车位的全场景智能驾驶。

整体来看,尽管各家车企都在加码智能驾驶技术,但由于投入资源、技术路线、布局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目前所呈现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智能驾驶功能正在逐步普及至更便宜的车型上。

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技术成熟度、成本和用户体验成为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现代智驾技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有效提升车辆安全性,但仍需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和随时接管。智驾系统在天气和路况方面的表现也需关注。

在法律法规方面,部分地区已明确了智能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的责任归属。同时,智驾汽车的购买和维护成本也在逐渐降低,保险公司也在探索如何评估智驾汽车的风险。对于车主而言,了解智驾系统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方式、系统更新迭代速度、操作简便性以及突发情况下的安全保障措施也至关重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