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政策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部署。
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立场,为经济的稳步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一年里,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了合理增长,综合融资成本显著降低,信贷结构得到了持续优化,同时,人民币汇率也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展望未来,人民银行明确表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强调要在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找到平衡点,坚定不移地维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报告中提到,2024年金融总量实现了合理增长,年末时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8%和7.3%,人民币贷款余额更是达到了255.7万亿元。贷款利率也呈现出明显下行趋势,2024年12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同比下降了约40个和90个基点。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所升值,年末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上年末上涨了4.2%。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报告在表述上与之前相比也有所变化。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提出了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与2024年三季度时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有所不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报告新增了“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的内容,并明确表示将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以强化逆周期调节。
报告还在利率和汇率政策上新增了“加强利率政策执行”的表述,并强调了汇率稳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民银行对汇率稳定和市场预期管理的重视进一步加强。在通胀方面,报告将之前的“温和回升”调整为“有望延续温和回升”,这一变化也反映了人民银行对未来通胀形势的审慎判断。
报告还详细介绍了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并对两项新的政策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落地成效进行了说明。数据显示,这两项工具在落地后迅速发挥了作用,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初步建立了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
报告指出,这两项工具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守正创新,它们均内嵌逆周期调节属性,能够在股市超跌、股价被低估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两项工具,行业机构和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在股价低估时买入意愿较强,工具使用量会比较大;而当股价上涨、流动性恢复时,回购增持的成本增加,工具使用量会自然减小。这种内在稳定机制有利于发挥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支持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在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方面,报告强调了中国正在加快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变。为此,人民银行在2024年实施了多项重要举措,包括明确政策利率、增强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联动性、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等,以更好地“框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利率传导效率,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展望未来,人民银行将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同时,人民银行还将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加强利率政策执行,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在汇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