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产3A大作《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海外玩家对游戏背后的《西游记》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回应这一热潮,众多中国玩家主动出击,通过制作多样化的内容,如精美图片、详尽文字解说和创意视频,向国际友人普及这部古典名著,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面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将其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机制,通过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为文化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文化如同深厚的源代码,而科技则是强大的编译器。借助创新思维和前沿科技,传统文化得以以更加生动、现代的方式呈现,不仅走出了历史的尘封,更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例如,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交互小游戏,利用“虚拟场景+屏幕融合”技术,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甲骨文的奥秘,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而云上龙门、云游敦煌等小程序,则让人们在家中就能领略石窟艺术的瑰宝,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而现代科技则是挖掘这座宝藏的利器。通过精准定位与合理运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找到了现实可行的道路,不仅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还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新中式”服装风靡一时,曹县汉服年销售额高达120亿元;而“国潮”文创产品同样炙手可热,一款凤冠冰箱贴在短短四个月内销量就超过了53万件。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激发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通过新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文化如同一艘扬帆远航的帆船,而科技则是推动其前行的东风。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中,新兴媒介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借助这些媒介,中华文化得以扬帆出海,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互鉴。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该片运用现代动画技术讲述传统神话故事,不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还激发了电影市场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它为青少年提供了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平台,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科技赋能文化并不意味着要改写历史或重构文化。相反,它应该尊重并传承历史文化的精髓,通过新的表达方式和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例如,考古专家利用数字建模技术还原文物残片,展现了其原始风貌;而关于孙悟空、哪吒的影视剧改编,则在保留其精神品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时代元素,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历史底蕴。充分发挥科技在文化建设中的保护作用、支撑作用与驱动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奔腾不息、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