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两大汽车制造商本田与日产近日宣布,其备受瞩目的合并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一消息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标志着日本汽车业在应对电动化、智能化挑战及中国品牌崛起方面的一次重大尝试未能如愿。
本田和日产在2月13日发布的联合声明中透露,双方已于2024年12月23日达成的业务整合谅解备忘录正式终止,同时,与三菱汽车签署的三家公司合作备忘录也将停止。尽管如此,三方在2024年8月1日达成的智能和电动汽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继续维持。
回顾合并谈判的历程,去年年底,日产因业绩不佳而陷入困境,本田则提出了一个价值高达600亿美元的整合计划,希望通过合作应对行业变革。这一决策被视为日本传统车企在面对中国等新兴势力崛起时的关键应对措施。
然而,谈判进展并不顺利。尽管双方于2024年12月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计划通过共同出资成立控股公司,将三菱汽车也纳入整合范围,但日产在签署备忘录仅两个月后便传出撤回基本协议书的消息。
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对于合并后的控制权存在严重分歧。本田凭借其较高的市值和财务健康度,坚持要求将日产纳入其子公司体系。而日产尽管处于弱势,但仍坚持品牌独立性和决策权,要求平等待遇。这一分歧导致双方难以达成共识。
本田在最新的联合声明中确认,曾提议通过股份交换,将公司架构改为本田作为母公司、日产作为子公司的形式,但这一提议并未得到日产的认可。双方一致认为,停止讨论并终止谅解备忘录是最合适的做法。
除了控制权分歧,日产的财务状况和重组阻力也成为合并的绊脚石。日产在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93.5%,计划裁员9000人并削减20%产能。本田对日产的重组要求更为激进,包括关闭日产的北美工厂等,这些要求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合并失败后,日产和本田可能将继续各自为战,资源分散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对于日产而言,其面临的销量下滑、股价波动及重组计划推进缓慢等问题将更加严峻,市场信心可能进一步受挫。
日产在宣布合并计划终止的同一天,公布了2024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继第二财季出现93亿日元的净亏损后,第三财季继续净亏损141亿日元。其合并净营收虽达到3.159万亿日元,但营业利润率仅为1.0%,凸显其盈利能力的脆弱性。
日产汽车已下调2024财年全年展望,预计净营收为12.5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为1200亿日元,但将录得800亿日元的净亏损。销量方面,日产全球销量从2023年的3374374辆略降至2024年的3348687辆,日本市场和海外市场销量均出现下滑。
分析人士认为,日产在合并失败后可能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市场传出消息称,日产对与富士康等新的合作伙伴持开放态度。富士康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工电子制造商,近年来正在积极拓展电动车业务,并强调不会成为汽车品牌,而是专注于提供代工设计和制造服务。
日本车企的转型困境在日产与本田合并破裂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面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迅速崛起,日本传统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本田首席执行官曾表示,到2030年,他们必须建立起与新兴势力抗衡的能力,否则将被打败。
然而,谈判破裂后,日本车企在电动化领域的竞争力可能进一步削弱,面临更大的市场份额流失风险。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比亚迪等车企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
在此背景下,日本车企开始采取收缩战略,并加大在电动车领域的投入力度。丰田、本田和日产等车企纷纷推出全新电动化车型,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市场投放多款新能源产品。然而,即使在日本本土市场,日系车企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