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最新出炉的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榜单上,中国车企表现抢眼,比亚迪和吉利首次跻身前十,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十位。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实力,也反映出海外车企面临的增长困境,市场因此对车企的经营风险产生了更多关注,特别是利润下滑和负债增加两大问题。
在探讨车企负债风险时,一个核心观点逐渐清晰:负债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负债能否转化为企业的确定性增长动力。全球主流车企普遍背负较高债务,资产负债率多超过60%,部分甚至逼近80%,高负债已成为行业常态。
深入分析车企负债,可将其划分为“被动负债”、“主动负债”、“隐性负债”和“危险负债”四大类,每类负债背后隐藏着不同的风险与挑战。被动负债主要指因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债务,如扩大产能所需的厂房和设备投入。这类负债的风险评估,关键在于新产能能否有效转化为销量和收入。以比亚迪为例,其巨额产能投入带动了销量的爆发式增长,成功将被动负债转化为增长引擎。
主动负债则聚焦于研发投入,这是衡量车企债务风险的关键指标。在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车企纷纷加大研发力度。欧美车企在智能化领域投入巨资,但成效有限,反而增加了风险。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在研发上的高额投入换来了多项技术突破,有效覆盖了主动负债的风险。
隐性负债主要体现为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这部分债务的增加往往被视为车企付款能力不足的信号。然而,应付账款的高低需结合营收规模来判断。以中国主流车企为例,上汽集团和比亚迪的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较低,这得益于上汽的庞大存量规模和比亚迪的快速增长。对于供应商而言,合作量的增长更为重要,因为规模效应有助于降低成本。较短的账期意味着供应商能更快回款,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危险负债则是指有息负债,它通常伴随着刚性的偿债周期和更高的利息成本。从全球范围来看,海外车企的有息负债占比普遍较高,而中国车企则相对较低,这意味着中国车企的短期债务风险相对较低。以比亚迪为例,其快速扩张并未导致有息负债的快速增长,债务结构稳健,几乎不存在债务风险。
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单纯依赖数字分析来判断车企的风险程度已显得力不从心。关键在于负债是否帮助车企形成了关键竞争力。当债务流动的方向与产业变革的趋势相契合时,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便成为了通往未来的通行证。中国车企正以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