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一场关于AI眼镜的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据消息透露,小米有望在今年推出其AI眼镜产品,这一消息源自去年年底小米与XR领域代工巨头歌尔股份达成的合作协议,预计产品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面世,恰逢小米的粉丝节日——米粉节。
近半年来,AI眼镜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从Rokid到雷鸟、小度、INMO、Looktech,乃至雷神科技等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眼镜产品,甚至有人预言,AI眼镜将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然而,在这场“百镜大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续航焦虑。
在各大厂商的宣传中,AI眼镜的未来愿景是“随时随地与AI对话”。然而,现实却是,这种“随时随地”的交互体验往往只能维持几十分钟。以Ray-Ban meta为例,其日常连续使用续航可达4小时,但若开启连续AI对话功能,续航时间则锐减至30分钟。对于近视用户而言,眼镜作为日常必需品,无法像手机那样随时随地充电,因此续航问题尤为突出。
市面上已发布的AI眼镜产品在续航表现上参差不齐。例如,Looktech AI眼镜号称续航可达14小时,而雷鸟V3则标称7小时。然而,这些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因为实际使用场景下的续航往往远低于标称值。雷鸟的“典型场景”由官方定义,更具参考价值的数据是录像时长30分钟或连续听歌约3小时。相比之下,重量更轻的Looktech AI眼镜的续航数据更令人怀疑其背后的测试场景和续航定义。
为了应对续航挑战,厂商们纷纷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其中,“续航不够,充电来凑”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策略。各厂商尝试通过优化充电体验和提高快充功率来改善日常体验。然而,无论采用何种策略,都无法掩盖AI眼镜极度依赖充电的事实,远远无法做到智能手机那样的全天候使用。
AI眼镜的功耗结构复杂,其中AI计算能力是耗电的主要原因之一。AI眼镜需要在本地和云端之间平衡AI计算能力,以确保综合体验。然而,本地AI计算单元的大量计算需求导致耗电加快。同时,AI眼镜的联网需求也加剧了功耗问题。网络的长时间运行对于体积有限、内部电路紧凑的AI眼镜来说几乎等同于“续航灾难”。
除了AI计算外,摄像头也是AI眼镜的“耗电大户”。大部分AI眼镜都配备了摄像头,以满足第一人称视角的拍照和录像需求,以及AI视觉识别的基础硬件要求。然而,这些操作几乎都是高耗能任务,加上AI计算的双重负担,使得AI眼镜在高强度使用时续航短得惊人。
面对续航难题,厂商们正在寻求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其中,硅碳负极电池技术被视为打破消费电子产品续航瓶颈的关键。硅碳负极的理论比容量高出传统石墨负极10倍,实际应用中能让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50%。这意味着在不改变电池尺寸的情况下,AI眼镜可以拥有更高的电池容量,提供更长的续航。
然而,硅碳负极技术也带来了更高的技术挑战。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膨胀,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电池寿命。更高的能量密度也意味着更大的发热量,如何平衡续航和安全仍需要工程上的突破。尽管如此,硅碳负极技术仍然是目前最接近现实的AI眼镜续航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