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复旦新突破:电池“精准治疗”一针“复活”,携手国际巨头推进商用

   时间:2025-02-14 13:03:2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学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中,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技术,能够显著延长锂电池的使用寿命,这一发现或将彻底改变电池行业的未来。

该团队由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的彭慧胜和高悦领衔,他们经过长期深入研究,终于打破了锂电池的传统设计原则。传统上,锂电池的寿命受限于活性锂离子的消耗,一旦锂离子损失到一定程度,电池就会报废。然而,这项新技术却像对电池进行“精准治疗”一样,能够恢复其接近出厂时的状态。

研究团队发现,电池性能下降的原因并非整体失效,而是某个核心组件的异常。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能否像治疗疾病一样,开发一种分子药物,对电池进行精准、无损的锂离子补充?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们决定打破常规,设计了一种锂载体分子,并将其注入电池中,以实现对锂离子的单独管控。

这种锂载体分子就像一种神奇的“药剂”,通过简单的注射方式,就能精准地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这种“治疗”的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仍能展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其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至2000次大幅提升到超过12000至60000次,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尚无先例。

这项新技术还打破了电池材料必须含锂的束缚规则,使得使用绿色、不含重金属的材料构筑电池成为可能。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采用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全新能源分子设计方法,历时四年多,终于成功获得了从未被报道过的锂离子载体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这种分子不仅符合锂离子载体所需的各种严苛性能要求,而且成本低、易合成,与各类电池活性材料、电解液等组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为了验证这一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团队在真实电池器件上进行了大量实验。他们发现,这种锂载体分子在软包、圆柱、方壳和纤维状锂离子电池器件上都能实现应用,且效果显著。这些实验不仅充分暴露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推动了下一步的产业转化。

据研究团队介绍,目前锂载体分子已通过初期实验验证,预计在电池总成本中的占比不到10%。这一技术具有大规模商用的潜力,可用于补锂、储能、光储一体化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相信这一创新成果将为电池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