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的钟声正式敲响,新能源储能领域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行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从尖端工厂的投产,到政策的深刻变革,再到企业订单量的井喷式增长,每一项动态都深刻影响着储能行业的未来走向。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投产无疑是新年的第一枚重磅炸弹。2月11日,这座仅用时9个月便竣工的工厂,正式迎来了首台Megapack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的下线。这款储能系统单个即可存储约3900度电,足以为众多家庭提供长时间的电力支持。特斯拉能源与充电业务副总裁Mike Snyder表示,该工厂本季度即开始产能爬坡,旨在助力特斯拉在全球储能市场进一步拓展版图。业内专家对此纷纷表示赞赏,认为特斯拉此举将显著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作为储能电芯领域的佼佼者,其表现同样令人瞩目。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了约75吉瓦时,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4.80%。CNESA预测,2024年中国企业全球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将超过300吉瓦时,这意味着宁德时代的产量很可能已经突破了100吉瓦时大关。特斯拉产能的飙升,无疑给行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政策方面,2月9日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为储能市场指明了新的方向。通知明确规定,新建新能源项目在核准、并网、上网等环节,将不再把配置储能作为前置条件。这一政策调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已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是“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了超过130%。然而,尽管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但强制配储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储能电站闲置、加重企业负担等。
针对这些问题,新政策将促使光伏电站收益测算模型发生重大变化,从“保量保价”转变为“量价皆不保”,收益将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交易收入和价差补偿收入。未来,增量项目的电价将通过竞价确定,成本低、技术优的项目将更具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行业降本增效。同时,相关政策也将刺激储能与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新能源项目将需要通过配置储能或参与灵活性调节市场来提升竞争力。
在各大企业方面,新年伊始便火力全开,订单纷至沓来。亿纬锂能宣布与海博思创签订协议,2025-2027年度采购总量达50GWh,总价约200亿元。宁德时代则成为阿联酋RTC项目的首选电池储能系统供应商,总计19GWh,跻身全球最大太阳能和电池联合储能项目行列。鹏辉能源、远东储能、易事特、立新能源、华馨新能源、力神电池等企业也在储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订单量不断攀升,项目落地生根。
例如,鹏辉能源启动的储能电池生产项目总投资达130亿元,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并联机试产。远东储能助力河北衡水建设的200MW/800MWh储能电站是全国单体最大组串式储能电站,已并网运行。易事特与宁波鄞州百盛镀业携手建设的储能电站搭载EAST-meta“元”系列工商业储能一体机,预计年收益可达18万元。立新能源则计划在和田县和皮山县分别投建300MW/1200MWh和200MW/800MWh储能项目。
除了上述企业外,上能电气、上海电气等企业也在新能源储能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上能电气助力新疆华电天山北麓50MW/200MWh微电网储能项目并网,该项目是新能源大基地先导项目,功能全面。上海电气则参与了三峡能源内蒙古乌兰察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建设,该电站是全球首个高寒地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已进入并网调试阶段。
力神电池近期也斩获了两笔储能订单,分别是为印度客户交付的48MWh液冷储能项目和与欧洲某能源集团签订的2GWh订单。佰铭诚新能源也与山东曲阜经开区签约了10.6亿元的储能系统项目,计划建设锂电池储能系统10GWh、BMS保护板和智能充电器等。
随着政策、产能和订单的齐头并进,新能源储能领域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尽管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行业内的企业和专家都对此充满了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