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的钟声敲响,一场关于智能驾驶领域的激烈竞争悄然拉开序幕。长安汽车携手奇瑞、吉利、比亚迪等国内多家知名车企和供应链企业,共同宣布开启了所谓的“智驾元年”。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紧接着,比亚迪宣布其7万元级别的海鸥车型也将配备高快领航等智能驾驶功能,此举无疑为市场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吉利、零跑汽车等也不甘落后,纷纷表示将加快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吉利计划在3月举办智能化发布会,而零跑则透露其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将覆盖至15万元以内的车型。
面对这一波智能驾驶的热潮,多位业内大佬纷纷发声。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欢迎更多头部车企加入智能驾驶的普及行列,认为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则强调,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知的领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更是直言不讳,指出智能驾驶的“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余承东的发言直指当前智能驾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高阶智能驾驶的定义。他指出,一些企业混淆了高阶智能驾驶与基础智能辅助驾驶的概念,这是不合适的。岚图汽车CEO卢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虽然都称为智能驾驶,但不同方案之间的体验可能有着天壤之别。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竞逐中,长安汽车和比亚迪无疑成为了先行者。长安汽车宣布将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并计划在8月在10万元级别的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这一举措打破了激光雷达以往仅应用于中高端车型的惯例。同时,长安汽车还与华为展开了深化合作,将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多款车型中。
比亚迪同样不甘示弱,一口气上市了21款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新车,包括价格亲民的7.88万元海鸥次低配版本。这一举动被视为智能驾驶技术向更广泛消费者群体渗透的重要一步。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高阶智能驾驶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过去,只要车辆具备高速NOA功能就被认为是高阶智能驾驶;而现在,城市NOA功能已成为新的衡量标准。然而,不同企业对于高阶智能驾驶的定义仍然存在差异。
在这场竞争中,数据、算力和算法成为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华为、理想、小鹏等头部智驾车企已经实现了“车位到车位”的功能推送,并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算力和算法投入。同时,用户端数据的积累也成为了关键所在。跨品牌大规模应用的智驾供应商如华为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销量规模较大的车企则通过自研智驾系统来抢占市场。
对于智能驾驶的未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安全是前提,解放司机是最终目标。在这场智能驾驶的竞赛中,无论是新势力车企还是传统车企,都在努力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平权。正如安全气囊从豪华车型的专属逐渐成为汽车标配一样,智能驾驶技术也将不再仅是高端车的卖点,而是成为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便捷与安全。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浪潮中,消费者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更多消费者将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捷与安全。同时,这场竞争也将推动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