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能源价格改革的号召,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携手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此举措旨在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速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针对此次改革的核心要点及影响,记者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采访。
采访中,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09年以来,国家已出台多项支持性政策,涵盖了价格、财政及产业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到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的40%以上,成功超越了煤电装机规模。然而,随着新能源大规模的发展,原有的固定上网电价机制已难以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且未能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因此,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改革的核心思路在于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市场,由市场机制形成上网电价,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具体而言,改革主要包括三大方面:首先,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需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确定;其次,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在结算环节按机制电价进行结算;最后,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
针对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必要性,相关负责人解释称,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后,其发电出力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导致新能源实际可获得的收入大幅波动,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方案提出建立差价结算机制,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机制电价时则扣除差价,以此确保新能源企业有合理稳定的收益预期。
在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的分类施策方面,改革方案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对存量项目通过差价结算实现与现行政策的衔接,对增量项目则纳入机制电量规模,并根据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机制电价由市场化竞价确定。这一安排旨在平衡新老项目的利益关系,确保改革的平稳推进。
对于此次改革对终端用户电价水平的影响,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和农业用户电价水平将不受影响,仍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而工商业用户电价预计总体持平,但在电力供需宽松、新能源市场价格较低的地区可能会有所下降。未来,工商业用户电价将随电力供需和新能源发展情况波动。
此次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不仅标志着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迈出了关键步伐,还将对电力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真实的市场价格,促进电力资源高效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引导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扩围。
为确保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将指导各地制定具体方案,并允许地方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实施时间,但最迟不晚于2025年底。同时,还将强化政策协同,做好跟踪评估,不断优化政策实施,以助力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