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与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引发的业界争议,成为了科技圈的焦点。两位昔日百度同事,如今却在不同阵营,就大模型价格战、商业化及DeepSeek的影响展开了激烈辩论。
争议的导火索是沈抖在百度智能云事业群(ACG)全员会上的发言。他指出,去年国内大模型领域的“恶意”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创收远低于国外水平。此番言论,无疑将矛头指向了包括火山引擎、阿里云、腾讯云等在内的多家参与价格战的企业。而沈抖更是特别提到字节的豆包AI产品,认为其高昂的训练和投流成本,是价格战恶果的典型体现。
面对沈抖的指责,谭待在朋友圈迅速作出回应。他否认了“恶意”降价的说法,强调豆包1.5Pro模型的预训练和推理成本均低于DeepSeek V3,并远低于国内其他模型,因此能够实现良好的毛利。谭待将降价归因于技术进步,指出国内外厂商都在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模型价格,火山引擎只是其中之一。
谭待还借此机会向老东家提出了建议,呼吁大家应聚焦基本功和创新,避免无端猜测和归咎外部因素。然而,截至发稿,沈抖并未对谭待的回应发表任何意见。
此次争论的核心,主要集中在大模型降价、商业化和DeepSeek的影响三个方面。沈抖指责火山引擎带偏了行业风气,让大模型陷入了价格战和投流营销战的恶性循环。而谭待则全盘否认,认为降价是火山引擎的技术优势,并暗讽百度大模型技术不足才找借口。
事实上,去年的大模型价格战,国内几乎所有云厂商都有参与,包括百度在内,因此难以单一归咎于某一方。价格战虽然有宣传意味,但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DeepSeek的崛起,无疑是大模型发展的一个拐点,但也暴露出国内大模型与国外在创收能力上的差距。
然而,将问题全然归咎于价格战并不全面。国内大模型与国外在创收上的差距,根源在于模型能力的客观差距。在模型能力尚未达到一骑绝尘的情况下,国内大模型本就难以成为一门赚钱的生意,最终还是要依赖云服务转化流量。因此,百度云和火山引擎面临着相同的处境,互相指责对于行业并无益处。
豆包在投流上的排外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创业公司的生长。豆包背靠字节,天然获得了曝光优势,却让其他AI应用难以进入市场。
尽管大模型价格战引发争议,但开源、普惠、技术平权已成为未来大趋势。DeepSeek作为一条“鲶鱼”,已经对闭源大模型体系发起了冲击,扭转了行业对开源的认知。OpenAI等巨头也开始调整策略,拥抱免费和开源。百度也紧随其后,宣布文心一言将全面免费,并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陆续推出文心大模型4.5系列,并于6月30日起正式开源。
从技术发展曲线来看,大模型推理和AI成本将持续下降。这种竞争态势还在持续,DeepSeek的价格优势很快就被谷歌Gemini-2.0-Flash/Lite所超越。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来说释放了积极信号,意味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搭建业务和应用。
DeepSeek的崛起也引发了业界的集体反思。沈抖认为,DeepSeek制造了科技发展的拐点,将促进开发生态的繁荣。而字节CEO梁汝波也在全员会上反思,在意识到技术重大变化时,没有及时跟进,错失了时机。短期来看,DeepSeek爆火带来的流量受益者仍是云大厂,但回归到商业化问题,云厂商刷足了存在感,却难以转化为可观的收入。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更强性能的模型不断诞生,如何将推理能力与业务场景结合,才是下一步的方向。不少客户对DeepSeek仍持谨慎观望态度,毕竟他们已听过太多“狼来了”的故事,手里攒了一大堆各厂商的token,却仍未能解决实际问题。DeepSeek也正在伸向云厂商的大模型2B业务,不少企业开始发布采购订单,点名要本地部署DeepSeek-R1,采购所适配模型的硬件和算力。